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总结课件.ppt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总结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总结课件

单元总结 通史坐标 问题整合 学科素养 史学争鸣 通史坐标 强化时间 把握趋势 (1)近代前期,西方列强侵华不断加剧,先后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随着西方列强侵华的不断加剧,民族矛盾不断加深,中国各阶层的救亡图存斗争不断高涨,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问题整合 中西对比 阶段特征 1.专题整合:1840~1900年间列强侵华的特点及影响。 (1)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民主革命运动高涨 (2)经济:严重摧残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3)思想: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思想冲击封建思想,新文化运动动摇其正统地位 (4)外交: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继续发动侵略战争,侵略国家增多 (2)划分势力范围,资本输出 为主 (3)从瓜分中国到“以华制华”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1)政治: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化开始起步 (3)思想:出现学习西方的新思潮 (4)外交:清王朝被迫打开国门 (1)主要侵华国家是英、法,其次是美、俄 (2)侵略范围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3)侵略方式主要是武力侵略,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加紧商品输出,掠夺原料 19世纪 中期 影响 特点 时间 2.史观运用:评价辛亥革命的意义。 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孙中山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明史观 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革 社会史观 促进了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思想上 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经济上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和自由 政治上 现代化史观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革命史观 学科素养 突破方法 提升素养 ——全球史观运用 【典型例题】 (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Ⅱ,29)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思维过程】 (1)明立意:站在全球史观的角度认识晚清的外交活动。 (2)用所学: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打开大门,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经济、外交、生活等方面逐渐与国际接轨。 (3)获信息:清朝外交的制度性变化开始于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清朝外交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设立领事馆是这一趋势的延续,因此,C项正确。B项的错误在于“开始”,A、D两项与史实不符。 【方法讲解】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1)超越国界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事件得到更多的重视。比如,民族迁徙、物种传播、疾病蔓延、气候变化、恐怖主义、金融安全等。 (2)从评价历史事件的原则看,对于促进全球联系的历史事件给予较高的评价,比如新航路的开辟和欧美国家的殖民扩张,对于工业革命的评价更多地分析其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些与传统的史学观点有很大的不同。 (3)采取了一种相对中立的价值尺度从事观察研究。将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放在全球的角度审视,注意摈弃“欧洲中心论”,主张建立“全球普适的历史话语系统”,重新书写人类整体的历史。 (4)反对过分草率地遽下“必然”之类的断语。全球史观否认历史必然性的绝对性,认为很多情况下偶然性因素对历史的影响更大。 【针对训练】 1.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利用是行不通的”。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                     A.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B.阶级斗争分析法 C.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D.历史结构分析法 解析:C 从材料“人们要敢于认为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利用是行不通的”,说明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全球责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