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安顺地戏面具及三位代表性传承人
安顺地戏面具及三位代表性传承人一、历史背景
1381年,朱元璋为了平定西南边陲,调集30万大军征讨云南的梁王(元)。到达安顺地区后,后续的粮草供应成为一大难题,朱元璋任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一举夺取云贵。之后“诸蛮”持续叛乱,为了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朱元璋采取安抚和征剿并用的措施,只留五分之一的军队驻扎在哨卡和城里,其余的军队便分散到各地开垦土地,自己解决粮食供应问题。明军每占领一个地方,就设置卫、哨、所、岗,大量屯军和屯田,使军队和当地百姓共同生活相互融合,形成了以“屯、堡”为中心的村落,然而,明朝军队和当地的苗族及布依族不断发生冲突,不得不边劳动边训练,并在屯堡之间建立碉堡。明军的征南大将军傅友德还专门修了通往各屯堡的驿道,在傅家寨至今还能找到一些当年的物品,傅友德的衣冠冢也在不远的雷打坡。
二、“地戏”的形成、仪式、传说
中国傩文化是从北方到东南,再到西南及长江中下游等地传播开来的,形成了乡傩、村傩、宫廷傩等。戴面具表演的“傩舞”“傩戏”,是“驱疫逐鬼”的一种宗教或祭祀神灵的仪式,傩以祈求庇护为核心。由于是军队带过来,贵州安顺地区的傩面具就形成了军傩,军队既劳动又操练,演化为了军旅文化,即跳神,这是中国古代傩文化的一支。“屯堡人将古老的“傩戏”从江南带到贵州安顺地区融合社火,形成了戴面具表演的“地戏”,并逐渐在屯、堡、卫、所中传播开来。“屯堡人”初到安顺落户时留下了“离乡不离腔”的祖训,所以,几百年来在这一心理影响下,形成了古朴而较难改变的民风。除安顺城外,由于相对封闭,很少受到外来影响,比较完整地延续了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保留了兼具神灵崇拜和文化娱乐功能的地戏。“地戏”在贵州跨越了明、清、民国和当代六百多年的历史。据载,地戏旧时称跳神,是一种头戴假面露天表演的古老剧种,数十名男演员身着简单戏装,在一锣一鼓打击出的各种节奏中,配以弋阳腔的说唱打斗,表演历史故事,歌颂英雄人物,是一种寓演武、祭祀、娱乐于一体的活动。其唱腔高亢,舞蹈原始,动作粗犷,美感强烈,被称为“戏剧史上的活化石”。
戴面具表演的地戏艺术,主要以武戏为主,如以杨家将故事为题材的《五虎平西》《二下边关》等。在每场演出之前,都要举行开箱仪式,此仪式非常隆重而神圣,代表了对英雄的敬仰和崇拜,并祈祷战死的英雄灵魂升天。地戏演出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演出前除了开箱请出“脸子”(即傩面具)外,还有开财门、下四将、杀四门和扫场等活动。
开箱仪式即将存放在木箱内的面具请出来,每一个面具代表一个特定人物,请面具即请戏中的英雄人物。盛面具(脸子)的箱子为神柜,上贴红纸黑字“开柜大吉”,神柜前摆上香案、供品,点燃红烛。神头全副装扮,双手举香上前拜道:“一柱清香请上天,惊动老神仙。”将香插入香炉,捧着一只活鸡再拜道:“这只鸡不是平凡的鸡,请你到来吃开箱鸡,祝全村人大吉大利。”随后神头扶箱喊道:“一开金银满堂,二开荣华富贵,三开福多喜多,四开四季发财,五开五子登科……八开大富大贵,开柜大吉。”随即撕开封条,开启柜盖。“脸子”用软纸包裹,神头取出一面脸子嘁道:“小鸡”,扮演小鸡的小演员上前领取,随后不同的演员领取不同脸子,这时,鞭炮声响起,众人装扮完毕,开箱仪式结束。
接着是开财门仪式,妆扮好的演员雄姿勃勃,排成两列队伍,前面锣鼓开道,彩旗飘扬,众演员边走边表演,绕街而行。家家开门迎客,观看热闹,小孩子们随着队伍欢呼雀跃,一片喜庆景象。行至一家门前,队伍停了下来,表演者装扮成戏中各式人物到门前说吉利话,唱贺词,边唱边跳。几个回合后,主人开门“纳吉”,献上礼品,全村人兴高采烈,放起鞭炮,吹吹打打,一派欢乐祥和气氛。
核心部分是下四将、杀四门,正反双方派两名先锋在场中舞蹈,进行表演的开场,即是驱鬼保平安的意思。正式演出要“设朝”,即请神,演出期间无论是一堂戏还是几堂戏,一演就是半个月甚至一个多月,每天一折,可长可短。最后是“扫场”仪式,为演出过程中夺关斩将的阴魂进行抚慰祭奠,以唱的方式扫除妖孽、祭奠英灵,整个演出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安顺地区周官屯的确切历史已无从查考,只在墓碑残片上记载了几句话,即:洪胡周,项本金,秦杨二姓随后跟。除此之外,还留有一口大钟,将此地的建制等全部刻在上面,以及各家的家谱等,这是周官屯近代史的一个见证。周姓在本地是大姓,过去曾流传一句话:“周家住半街,人人不敢挨”,形容周家有很大的势力。过去能在这个地方生活下来,必须有一技之长或有一定的官职,周家祖上曾出现过武官,能拉硬弓,后来,周官的村民则主要以雕刻面具为主要生存技艺。
周官屯制作面具的历史已有一二百年,最有名的是胡五公。胡家有24把雕刀的传说,其中可能有一定渊源。相传,在清代,胡氏的6世祖胡大奉学问渊博,但每年的科考均不如意,于是他便放弃考科举,到一个叫六堡的地方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