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文中的养生思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居易诗文中的养生思想

白居易诗文中的养生思想 壹、前言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 [1]而且享寿尤高者[2],他尽管一生仕途坎坷,宦海中几经沉浮,由于白居易处世达观,养生有道,仍能著作等身、终生勤奋殚精竭虑而能获高寿,独享天年,他留下了300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在他的众多诗篇中,有不少是书写他的生死观和养生方法的。在他的散文里也常见其养生思想与乐天知命的处世智慧,其<动静交相养赋>全篇考察天地万物,辩证地论述了动静二者的关系,认为动静互济则两全而交利,不养则两伤而交病。他的长寿养生之道是多方面的,白居易的气功养生方法及思想,散见于他所写的各种诗词文赋中,其理论融贯儒、道、释三家学说,简而易明,颇具特色。因此,本文拟从几个方面探讨诗人的养生之道。 贰、白居易的养生之道 一、乐天的思想 在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白居易能突破古稀之界,活到高寿75岁,比号称诗仙的李白、诗圣杜甫都活得长寿,这其中的奥妙关键就在一个「乐」字上。白居易,字「乐天」,诗人也确实以乐天的人生态度为其处世哲学。宋晁迥在《法藏碎金录˙卷九》中曾论道: 白公名居易,盖取《礼记˙中庸》篇云「君子居易以俟命」。字乐天,又取《周易˙系辞》云「乐天知命故不忧」。予观公之事迹,可谓名行相副矣。 可谓名符其实,白居易旷达的乐天态度正如《旧唐书˙本传》中所称颂的那样「常以忘怀处顺为事,都不以迁谪为意」、「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必安之地」。这是因为白居易能乐天知命,始终保持心情的开朗、豁达。 乐天者,乐天派也。白居易正因为是乐天派,才使他赢得了高寿。但白居易并非生来就具有乐观性格的。他年轻的时候,也曾「非忧即疾」,后来他在生活的道路上渐渐悟出了「人生不满百」,是因为「不得长欢乐」的原故,于是渐渐演变成了乐天派。自居易自小体弱多病,加上5岁起即学诗,29岁考中进士,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一介文弱书生。就是他30岁后先任谏官左拾遗,后任翰林院大学士也是仕途坎坷不顺,三起三落,比起与之情谊笃深、生性豪爽的终生好友元稹以及与之同年生的诗人刘禹锡,自然更多人生忧患和心理抑郁悲苦,但其寿命却比这两位好友高。 白居易早年身体就很不好,十八岁的时候就很担忧自己的将来,认为:「久为劳生事,不学摄生道。年少已多病,此身岂堪老。」(<病中作>)诗中的「摄生」就是爱护身体,养生之意。白居易做官以后,官场中的应酬和险恶促使他过早地衰老。四十岁正值壮年时就显得像垂暮老人,请看他当时写的诗:「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何故水边只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白鹭>)已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种种限制。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四十四岁,名为让他负责军事,实则是长年闲职。这种变故使他能静下心来认真反思,多灾多病的诗人逐渐悟出了「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的独善其身之道「自静其心」和「无求于物」成为白居易后半生修身养性的座右铭:「世事劳心非富贵,人间实事是欢娱。身置世事外,无喜亦无忧。心足即为富,身闲乃当贵。名利既两忘,形体方自遂。」这些诗句说明了白居易觉悟后的智慧,「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多岁的时代,一身多病的诗人却能活到七十五岁,可以说是个奇迹,这都得益于他官场失意后的幡然醒悟。推究其长寿原因应该在于白居易通晓人生哲理及自然规律、心胸豁达、开朗乐观,在养生保健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这在白居易的许多诗作中就可以窥斑见豹。这在他的一首著名诗歌<自觉>中就讲述了他演变的过程: 四十犹未老,忧伤早衰恶;前岁二毛生,今年一齿落; 形骸日损耗,心事同萧索;夜寝与朝飧,其间味亦薄。 同岁崔舍人,容光方灼灼。始知年与貌,衰盛随忧乐。 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薄;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 白居易不仅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而且是一位善于思考的养生专家。他把与自己同岁的崔舍人作了比较,为什么自己形骸一天一天损耗,而人家却容光焕发、精神灼灼呢?通过思考他发现,原来形体的盛衰和精神的忧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你越是怕老,老却越逼你;你越是担心病,病却更加来缠身。自己觉悟到这样一条道理,那就不用再怕老,也不用再忧病,实践的结果证明这是一种除老祛病的良药。白居易思考后得出的结论,对老年人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作用。由上可知,大诗人的主要养,生经验,就是乐天不忧。另外在<永崇里观居>一诗中表现的更为突出: 何必待衰老,然后悟浮休; 朝饥有蔬食,夜寒有布裘; 幸免冻与馁,此外复何求。 寡欲虽少病,乐天心不忧: 何以明吾志,周易在床头。 这首诗写在公元805年,他从中华文化史的源头《易经》起步,从自身健康关怀到生命关怀,已朦胧悟到精神与物质肉体的关系:「寡欲身少病,乐天心不忧。」 白乐天已悟心法,向内心求心灵的纯洁自由。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白居易不贪禄恋位,不追名逐利。白居易54岁时初患白内障,后来又因坠马伤及足和腰,曾叹道: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