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心房颤动的认识和治疗建议.docVIP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6心房颤动的认识和治疗建议

2006心房颤动的认识和治疗建议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 Current knowledge and management recommendation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黄从新 马长生 杨延宗 黄德嘉 江洪 杨新春 张澍 刘少稳 曹克将 马坚 李莉 王方正 陈新 ,代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房颤动治疗专家组   前 言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Framingham的研究报告提示,人群发病率为0.5%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增高[1]。6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发病率可高达6%以上[1]。该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可致残、致死。因此,加强对房颤防治的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自2001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制订《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以来的5年间,有关房颤的发病机制认识得到了空前的升华,尤其是对源于大静脉及心房内某些特殊组织的异位兴奋灶触发房颤的机制,得到了较为完整的证实。在临床治疗学上,众多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结果,已成为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文献;尤其是经导管消融的研究进展,更是房颤治疗学的亮点,它刷新了治疗策略,变革了人们对房颤的治疗观,为房颤治疗学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房颤工作组在2001年版的《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近5年来的相关进展,制订了新的“认识与建议”,其内容涉及背景知识;房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与评价;房颤的治疗;急性房颤的治疗;围手术期房颤处理等方面。   心房颤动的定义和分类   房颤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心房无序的颤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因此,心室律(率)紊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形成是房颤病人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2]。 房颤的分类繁简不一, 迄今尚无普遍满意的分类标准和方法,使各研究之间可比性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房颤研究的交流和发展。鉴于此,欧洲心血管病学会心律失常工作组(WGA-ESC)和北美起搏和电生理学会(NASPE)联合组织了一个研究小组建议采用临床分类方法,将房颤分为初发房颤(initial event)、阵发性房颤的房颤,不论其有无症状和能否自行复律。阵发性房颤:指持续时间 7d 的房颤,一般 48 h,多为自限性。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7天的房颤,一般不能自行复律,药物复律的成功率较低,常需电复律。永久性房颤:复律失败或复律后 24 h内又复发的房颤,可以是房颤的首发表现或由反复发作的房颤发展而来,对于持续时间较长、不适合复律或患者不愿意复律的房颤也归于此类。   有些房颤患者,不能得到房颤的病史,尤其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可采用新近发生的(recent onset)或新近发现(recent discovered)房颤来命名,后者对房颤持续时间不明的患者尤为适用。新近发生的房颤也可指房颤持续时间 24 h 者[3,4]。 名称 临床特点 心律失常类型 治疗意义 初发房颤 有症状的(首次发作) 无症状的(首次发现) 发生时间不明(首次发现) 可复发,也可不 复发 不需要预防性抗心律失常 药物治疗,除非症状严重 阵发性房颤 持续时间 7d(常 48h),能自行终止 反复发作 预防复发 控制心室率和必要时抗凝治疗 持续性房颤 持续时间 7d 非自限性   反复发作 控制心室率和必要时抗凝和/或转复和预防性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永久性房颤   不能终止的 终止后又复发的 没有转复愿望的 持续永久性   控制心室率和必要的抗凝 治疗   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     国内外关于房颤的流行病学资料均较少,国外主要参考Framingham研究的资料 [5-7]。1982年的资料表明,50~59 岁人群中慢性房颤的发生率为0.5% ,而80~89 岁组上升为8.8%。随访22年,房颤的累积发生率男性为2.2%,女性为1.7% [5]。1994 年发表的一项横断面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4 h 动态心电图发现的房颤发生率近5%[8]。房颤患者的病死率是对照组的2倍,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在50~59 岁组为1.5% ,而在80~89 岁组为 30%;孤立性房颤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仅在60 岁以上的患者有所增加[9]。   周自强等[10]首次对中国房颤现状进行了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对14个自然人群的29 079例进行了调查,其中房颤患病人数为224 例,房颤发生率为0.77 %,根据中国1990 年标准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