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稳定性和景观变化及驱动因子.ppt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景观稳定性和景观变化及驱动因子

景观动态和模拟 一:景观稳定性 1景观稳定性的概念:景观保持不变的能力,分为两大类,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2景观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熵越大,无序性越大,复杂性越大,异质性越小,斑块类型越少,越稳定。 自然景观之所以发生变化,由初始景观发育成终极景观,本质上取决于熵的累积。如暖温带一块原始的裸地自然景观,其变化过程为草地景观、灌木-草地景观、最后转化为乔木-灌木-草地组合的景观类型。这个过程中,景观内的物种数量和种类在不断地增加,植物群落组成的斑块由大转小,最后转化为混杂均匀分布,从有序变成无序,当看不到景观异质性时,植物群落变为顶级群落,达到了最稳定的状态。在没有外界能量输入的情况下,此过程是不可逆的。 热带雨林被认为是最稳定的景观,根本原因是景观熵值达到最大。 3景观是否处于稳定状态的判断方法:呈水平状态,小范围或大范围波动且有规则波动的景观是稳定的,如下图,只有LT-SIO和LT-LIO是稳定的。 4景观稳定的尺度特征: 1景观稳定的时间尺度 2景观稳定的空间尺度 二: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 从大体上分:1自然驱动因子 2人为驱动因子 1自然驱动因子 1地质地貌: 地质构造运动 流水作用(黄土高原的千丘万壑,珠江三角洲) 风力作用(黄土高原,风蚀蘑菇) 重力和冰川作用 2气候:在气候的作用下,形成了热带景观,温带景观,寒带景观。 3生物:植物的群落演替对景观有重要的影响,植物的种子借助水流、风力和动物的迁移,撒落在裸地上,成为先锋植物,定居后,原来干燥贫瘠的土壤变得湿润且富有肥力,引来了入侵物种,竞争的结果是被入侵物种取代,直到形成与当地气候一致的顶级群落。 4土壤:植物和土壤的发育有良好的正相关作用,植被的变化有利于土壤的发育,土壤的变化有利于植物的发育。 5水文:水文是改变景观的一种重要外力,对景观的改变有三种作用,分别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6自然干扰:火烧、地震、龙卷风、飓风、洪水和蝗虫等。 二、人为驱动因子 人为驱动因子主要包括人口、科技、经济、 政策和文化。 1人口: 1)人口增加,对资源和粮食的需求增加,农业景观和城市景观增加 2)当一个地方的资源无法满足当地人口增长带来的需求的增长,要么从其他地区输入资源,要么将人口输出到外地 3)环境压力=人口*人均消费*人均消费影响量,例如在美国出生一个小孩,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意大利的3倍,巴西的13倍,印度的35倍,孟加拉国的140倍,尼泊尔、卢旺达的280倍。 2科技: 1)科技进步阻止了由于人口增加带来的农业用地的扩张,同时农业的机械现代化使得农民拜托农业的束缚,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2)如果以1950年的生产力供养1980年的人口,那么世界的耕地面积不得不比1980年实际面积超出5000万公顷。 3经济: 1)受产业结构的影响,一般来说,以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经济越发达,农业景观增多;以工业为主的发展阶段,经济越发达,城市景观增多;以服务业和后工业为主的时期,经济越发达,建设用地甚至有减少的趋势。 4政策: 1)直接影响如改革开放设立的14个经济特区,又如地方政府对城市的规划。 2)间接影响,通过影响人口来影响景观,如计划生育政策。 3)间接影响,通过影响经济来影响景观,如对产业结构的政策。 5文化: 1)价值观念: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得知在韩国,绝大多数支持牺牲财政福利来保护环境,而在尼日利亚,只有3分之1的人同意这样做。 2)间接作用,价值观念通过结婚年龄、生育期、结婚率对人口增长有重要影响。 3)文化对社会运动的影响:如欧洲的绿色运动。 3驱动因子的识别 假设验证法 不足:采用统计的量化方法,只能反映出那些易于量化的因子,对于政策、文化等不易量化的因子则难以反映。 *

文档评论(0)

ipbohn9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