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物传感器的三代历程
生物传感器的三代历程根据酶与电极间的机理可将生物传感器分为三代:1第一代生物传感器用酶的天然电子传递体—氧来沟通与电极之间的电子通道,直接检测酶反应底物的减少或产物的生成的传感器,称为第一代生物传感器。第一代安培型酶生物传感器的响应,检测机理叙述如下:A. 氧化还原酶类:以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 GOD)为例,用氧化还原酶的天然电子受体—氧来作为酶的氧化还原活性中心的电子受体,其响应机理如下: 酶膜: GOD(FAD)+glucose+H2O2GOD(FADH2)+gluconicacidGOD(FADH2)+ O2GOD(FAD)+H2O2 电极: 过氧化氢电极H2O22H++ O2+ 2e-或氧电极O2+4H++ 4e-2H2OB. 非氧化还原酶类:以乙酰胆碱脂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为例:酶膜:Acetylcholine + ACHAcetic acid+choline电极:pH电位传感器此类生物传感器通过检测反应物的消耗(O2的减少)或产物的增加(H2O2或H+)来反映被测物的浓度变化。检测O2的消耗一般采用Clark型氧电极,但是这种检测易受环境中氧分压波动的影响,响应时间较长且难以进行活体分析,其灵敏度也不太高。为提高灵敏度可以采取化学循环放大的方法[33]。自70年代化学修饰电极发展起来后,化学修饰电极代替传统氧电极检测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金属卟啉类催化氧还原效率高、响应快,在生物传感器方面的应用也取得了成功[34]。无论采用什么方式检测,O2消耗量总是受氧分压的影响,因此人们把注意力转向检测H2O2的生成。H2O2在金属电极和碳电极上氧化的过电位均较高,一般在+0.6 V—+0.8V vs.Ag/AgCl。这样高的检测电位使抗坏血酸、尿酸、乙酰氨基酚等电活性物质干扰严重。解决这一问题是采用各种选择性渗透膜去掉干扰物质;另一方法就是采用化学修饰电极降低过电位,如普鲁士蓝修饰电极等[35],但其灵敏度始终受到体系中溶解氧浓度的限制。1.2第二代生物传感器为克服第一代生物传感器受氧分压影响和H2O2过电位高、干扰多、受氧溶解度限制等,自70年代起人们开始用小分子的电子传递媒介体来代替氧沟通酶的活性中心与电极之间的电子通道,通过检测媒介体的电流变化来反映底物浓度的变化,构造了第二代生物传感器。第二代安培型酶生物传感器的响应及检测机理分述如下:A. 氧化还原酶以GOD为例:酶膜:GOD(FAD)+glucose+H2O2GOD(FADH2)+ gluconicacidGOD (FADH2)+MedoxGOD(FAD)+ Medred电极:MedredMedox+ nH++ ne-B.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为例:酶膜: H2O2+ HRPCompound Ⅰ + H2OCompound Ⅰ + MedredCompound Ⅱ +MedoxCompound Ⅱ + MedredHRP+Medox电极: Medox+ H++ e-MedredC.脱氢酶(Dehydrogenase,DH) .酶膜: SH2+NAD++DHS+NADH+HNADH + MedoxComplexMedred+ NAD+电极: MedredMedox+ nH++ ne-优良的电子媒介体应具备如下性质:①. 可与酶的氧化还原型辅基快速反应;②. 能吸附或滞留在电极表面;③. 呈现可逆的电极反应动力学;④. 具有较低的氧化还原电位,并与pH无关;⑤. 氧化还原形式能稳定存在;⑥.对氧惰性或非反应活性;⑦. 无毒或毒性很低。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介体型酶电极的发展在改善酶电极性能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Turner课题组率先发表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36],由于采用二茂铁作为电子传递媒介体在电极表面和酶催化反应层间起传递电荷的作用,替代了氧的作用,而且二茂铁的氧化(产生信号的反应)可以在很低的电位下(通常+0.15 V至+0.25 V)发生,而不一定需要催化的或贵金属电极。在如此低的电位下,其它可氧化化合物的干扰是很小的,因此电流测定灵敏度更高,响应更稳定。二茂铁基的葡萄糖传感器如图1-3所示。此后,介体型酶电极逐渐成为生物传感器家族中的主角,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电子传递媒介体的选择和其在电极表面的修饰方法的研究方面。已见报道的电子媒介体数量较多,最常见的有铁氰化物、二茂铁及其衍生物、吩嗪类及吩噁嗪、吩噻嗪类化合物(如甲基蓝、亚甲蓝、硫堇、麦尔多拉蓝、劳氏紫、吩嗪甲酯、甲苯胺蓝、紫精化合物等)[37]和聚对苯二胺等。此外,Ru、Os的化合物[38]、有机导电盐(39)、金属卟啉、酞箐[401等也常作为媒介体使用。媒介体存在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