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谑背后的深刻.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戏谑背后的深刻

2011年1月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an.2011 NO.1 JournalofNorthwestNormal Sciences) V01.48 第48卷第1期 University(Social 戏谑背后的深刻 ——《聊斋志异》中科举图景的还原与阐释 孥 力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 361005) [摘要]蒲松龄一生赶考的经历,《聊斋志异》中大量的科举篇章,都为后世展开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科举生活图景。 书中形形色色的鬼神、妖狐、女子和士子们通过日常的生活场景呈现出各自对于科举的喜怒哀乐,同时也极为巧妙地 折射出了蒲松龄真实的科举心态和观念,其实远非通常所谓的那般绝对和简单。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大众舆论长期以 来对于蒲松龄终身从事举业表现出的极大理解和宽容以及对范进中举评价的极为尖刻和不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正是 在这种被夸大的“历史之同情”的语境支配和影响下,才逐渐地形成了一种“可怕的错觉”式的大众科举观念。我们 需要真正抱着一种“不要批判,且去了解”的眼光去看待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考试制度。 [关键词]《聊斋志异》;蒲松龄;科举考试;八股文 52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11)01—0076—08 公元846年,白居易仙逝,次年唐宣宗李忱写就《吊 而那略显单薄的秀才科名却恰恰使他有理由将前面的诗句 白居易》,其中“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眦¨ 改写为“科以人重科益重,不以科传人更知”。 (P160)两句最能概括他一生的影响。公元1715年,另一后世眼中的蒲松龄大抵是一名文学家,但是,纵观蒲 位著名文学家悄然离世,但是在历经八百余年之后,这两 氏一生的行止,却不得不承认他最主要的身份还是要被还 句曾经帝王吟咏用来缅怀白氏的诗句,却仍然十分恰切地 原为一名孜孜不倦从事举业,奔赴闱场达十次之多的秀才, 可以用来形容这位以极佳才情著就一部小说的翩翩君子 而诸如馆师和幕僚都只不过是其应付生计和从事备考的过 ——蒲松龄的一生行止,而这部小说就是被誉为“文言短 渡手段,抑或是为其从事文学创作提供素材的来源罢了。 篇小说之王”的《聊斋志异》。这本书中浓的化不开的科第 当周遭无数士子不断坚定并单纯践履“人以科传人可知” 情结[23(P225),形形色色的科举人物和五彩斑斓的科举的经典信念之时,当友人一再告诫他要将全部精力用于正 众生相所共同描绘的科举图景,以及其生前和死后所获得 途,“勿以闲思想,摧残天赋才蚍4](P150)时,他却在重 的种种评价至今都使人唏嘘不已,怆然万分。 复举业的同时,又在不自觉地默默实践着另一种迥然有异 于此,堪称“不以科传人更知”的生存方式,这种特殊的 一、《聊斋志异》: 体验和经历对于生活在“有清时代,一科举时代也,,[叫的 科以人重科益重,不以科传人更知 读书人来说实在是极具风险和不测的,而他的这种行为也 恰好从反面印证了科举对于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巨大的 蒲松龄去世77年之后,晚清著名文学家龚自珍出生, 向心力和凝聚力。他像堂吉诃德一般拿着长矛,勇敢地挑 他曾经以“科以人重科益重,人以科传人可知蚍3](P72)战那架普遍使用显赫的科名来衡量读书人基本价值的庞大 来形容科举与士子之间相互成就的密切关系。生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