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皇陵石像生形象来源
明皇陵石像生形象的來源 南開大學 劉毅 安徽凤阳皇陵是明太祖父母之墓,也是明朝最早建成的一座帝王规格的陵墓。位于明中都城西南10华里太平乡,陵冢在今安徽凤阳市西南约8公里。陵园坐南朝北,由土城、砖城和内皇城三重城垣构成。 据《中都志》等方志文献记载:皇陵土城平面呈正方形,城周二十八里。城墙四面正中各辟城门,东、西、南三面各一门,北面正中为正红门三间,面向东北,为陵园正门。正红门左右另辟东角门、西角门。正红门外北向有道路直达于中都城下。砖城又名“皇陵城”,其结构为夯土胎芯,里外包砖,城周六里一百二十八步,高二丈。四面正中辟门,上建城楼,名曰“明楼”;各门分别冠以方位。北明楼外复有外罩门一道,为红宫门及东、西角门二座,三门并列,亦名“棂星门”。砖城内部中央为内皇城,砖砌、外涂朱红。内皇城是皇陵建筑的核心部分,“内皇城一座,周七十五丈,正殿九间,金门五间,东西庑各十一间,左、右角门二座,后红门三座,左、右角门二座。燎炉一座,碑亭二座。御桥正三座、左、右石桥二座,金水河一道”。正殿是陵园中的主体建筑,名曰“皇堂”。实测凤阳遗址皇陵土城平面为正方形,周长14.4公里;砖城南北长1100米、东西宽750米。 由于兴建年代早、一代之制尚未确立,凤阳皇陵还中还保留了很多唐宋因素。明太祖孝陵建立了全新的陵墓制度,但石像生的内容和形式却对于凤阳皇陵有明显的继承关系。惟其石像生制度既不同于唐宋,也有别于明孝陵以后诸陵。凤阳皇陵石像生中保留了巩义宋陵的虎和羊,马仍配以控马,但控马中却新添了长须文官的形象;取消了象及驯象奴、瑞禽浮雕、角端、蕃部客使等,以武将和内侍石像置于文官之上;新增加了麒麟、狮子(巩义诸宋陵只有门狮)。 凤阳皇陵石像生位于从砖城北明楼到内皇城金门的神道两侧,自北而南依次为:麒麟2对、狮8对、望柱2对、马和左右控马或侍者2对、虎4对、羊4对,文官2对、武将2对、内侍2对,总计28对。从内容和形式上看,凤阳皇陵石像生的直接来源是巩义宋陵,但在学习继承过程中却出现不少变异,因而既与唐宋有异,也和明孝陵不同。 1、望柱 明皇陵有望柱两对,柱身形式一样,但高矮不同,按照柱头形式来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火焰宝珠式,其来源是永昌陵,柱顶宝珠呈葫芦状,空珠下有束腰座,刻仰覆莲花纹。宝珠呈瓜棱状,三层顶尖。最早见于永昭陵慈圣光献曹皇后陵,永厚、永泰二陵皆如此。火焰宝珠式的柱头,在永昌陵之前,还可以在唐陵中找到证据,比如唐高宗乾陵、偃师唐恭陵都是这种形式,至于为什么皇陵用两对望柱并且夹在石兽中间,目前尚不得其解。 2、石兽 A、麒麟 凤阳皇陵的麒麟的形象,不见于前代石像生,南朝有麒麟,但实为今日所称带翼石兽,显然其形象来自不同的母题。和凤阳皇陵麒麟最接近的形象,是宋代皇陵队列当中的角端,但是两者的差异也很明显。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明皇陵的麒麟,周身有鳞纹,其来源不详,但在元代瑞兽图中有此类装饰,比如瓷器图案中 B、羊和虎 其形象应该是直接脱胎自宋陵,形象也差不多。 C、马与控马 唐宋皇陵神道石像生在马的旁边皆有控马,其形象都是仆役或者宦官。明皇陵石像生中保留了控马,但是控马中出现了文官的形象,到孝陵时被取消(孝陵中还有宋陵中所见象,此时驯象人一并取消) 3、石人 石像生中石人的形象不晚于北朝,唐乾陵有石人11对,从唐玄宗泰陵开始,石人以装束和手执物分出文武形象,文官在东秉圭或笏,武官在西拄剑。宋代从永昌陵开始,文武官员的装束和手执物基本一致,沿袭了唐代的特点,但在队列中,文官在武官之上。明皇陵文官为梁冠袍服柄笏,应该是继承了宋陵的特点;但武官的形象变化较大,为身着兜鍪铠甲装束,手执金瓜,其直接来源显然不是唐宋皇陵中的武官。从盔甲和手执礼仪性武器这两种要素判断,其形象应该是来自北宋皇陵南神门外的镇陵将军。 皇陵石像生的最上端(靠近内皇城处)还有宦官的形象,在唐宋皇陵石人当中找不到对应的源头,宋陵南神门内和陵台前各有石宫人一对,和石墙外的石像生无关,凤阳皇陵宦官的形象应该是来自于此。 凤阳皇陵仿宋陵的可能性 1、元末农民战争以复宋相号召,韩林儿于至正十五年建号大宋,年号龙凤。吴元年,明太祖亦以“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北伐,陵墓仿宋反映了对传统文化和王朝正统的一种认同。 2、洪武元年八月,下诏以应天府为南京,开封府为北京,洪武十一年罢开封“北京”之称。在典章、官服等诸多方面,明令恢复唐宋之制。 3、北宋皇陵位于巩县,地近洛阳开封,调查采访相对比唐陵容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