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王韬——开创文人论政之先河.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王韬——开创文人论政之先河

王韬——开创文人论政之先河【摘 要】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的我国近代著名报刊《循环日报》,以其独树一帜的报刊政论而名重一时。他冲破当时中国封建官报一统天下的藩篱,首开我国文人论政先河,由此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而声名远扬。王韬的论政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深远。本文从内容上、文风上和文体上对王韬的政论文展开讨论,进一步论述王韬对文人论政的开创性。 【关键词】王韬 文人论政 《循环日报》 一、王韬政论文的内容 1、鼓吹社会变革,评说洋务新政 19世纪70至80年代,正值我国洋务运动蓬勃发展时期,社会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洋务新政的举措迭出。这些变革主张和措施引起了封建统治阶级中保守势力的恐慌和仇视,遭到了他们多方的反对和阻挠。驳斥顽固派的反动谬论,宣传洋务派的自强“新政”,已成为具有改良主义思想倾向知识分子的责任。王韬主持的《循环日报》率先成为当时的一面旗帜,10 年间,他发表了许多思想积极的政治新闻言论,包括抨击保守势力,反对因循守旧,倡导社会改良等忧国忧民、令人振愤的言论,影响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是近代中国提出“变法”的第一人。另外,王韬还提出变专制制度为立宪制度的主张。王韬认为,19世纪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经济反差的原因就是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因此,学习西方、改革旧例、除弊兴利、变法自强成为王韬撰写提倡社会改良类新闻言论的核心思想。他冲破了“洋务”救国的藩篱,更进一步地关注政治制度的不同和国家强弱的关系,较早地提出在中国开议会、通民情的主张,并借助报刊媒介将这一主张在全国传播,带动了一批如宋恕、郑观应、汤震、陈炽等早期维新知识分子发出要求开设议院以张国势的呼声。 2、探讨国际形势,关注中外关系 在王韬撰写的大量新闻言论中,阐述这类问题的言论数量最多,占《循环日报》同期言论总数的一半,充分显示出王韬对这方面问题的关注。这些新闻言论在分析各国政局变化时,一般都不是孤立地谈论个别国家的个别事件,而是在各国的相互关系中去考察和评述他们之间的变化,分析这些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而预测政局发展的趋势,尤其提示了对中国的威胁。如评述欧洲各国军事力量消长的《论西国兵额日增》,分析欧亚时局和发展前景的《论亚洲已半属欧人》,探讨制约强国称霸对策的《合六国以制俄》等,都是这类新闻言论的代表作。与谈论国际时事的评述相比,王韬探讨中外关系的新闻言论更富激情,反映出他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王韬主笔《循环日报》期间,西方列强正处于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化期间,“他们一个个虎视眈眈,开始了夺取殖民地的大高潮,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地大物博的中国早就是列强争夺的主要对象”。面对强敌压境,危机四伏的严峻形势,王韬针对当时中国边陲“强邻环视,伺隙而动”的险恶形势,多次提出”今时之所急,惟辑强邻、御外侮”这一爱国思想和主张。 他的这些文章站在民族主义立场,抨击外国政府歧视、虐待华人的政策,为维护海外华人的权益而大声疾呼,集中反映了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历史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与日俱增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激情。 二、王韬政论文的文风和文体 在中国近代报刊出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文人仍以八股文为进身之阶,以模仿桐城派文章为时尚。这种封建、凝固、僵化的文章模式,内容空泛、故作深奥,根本无法适应近代千变万化的现实生活。对于报人来讲,就更需要突破这种脱离现实的章法束缚,寻求一种报刊政论写作的新表现手法。王韬大胆冲破了封建义理章法的束缚,或痛击黑暗、或臧否人物、或倡导改革,篇篇言论观点鲜明、言之有物;论据充实、段落有序;短小精悍、清新生动。这种独特的文体风格,使读者如饮甘泉,耳目一新,不仅适应了报刊的需要,还开创了一代新的报刊政论文风。这种现代报刊政论文体,即后来的社论体,成为了中国人在这一领域里最早的尝试。梁启超的“新文体”正是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来的。 1、以新式政论为主的言论形式 各个时期报刊的言论,都是当时阶级斗争、政治斗争或与这种斗争相适应的思想斗争的产物。当社会发生重大变化,在阶级斗争、政治斗争复杂化、尖锐化的时候,报刊言论最为活跃。早期中国报人所处的年代,正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和清朝渐腐朽衰败之时,报人们希望通过办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扩大政治影响和推动改良运动发展。但由于受时代的局限,早期民营报刊言论严格来说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新闻评论,而是政论文。政论即评议时政得失,与报纸评论接近。王韬对当时报纸的政论文体作了深刻思考,他认为报刊政论不仅要继承古代杰出政论的优点,还要结合当前现实,发挥创造性。报纸的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辞达而已”。从这样的观点出发,王韬力求政论能破除“言不论政”的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