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善良》分课时教学设计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一单元
《善良》教学设计
二〇一五年七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王蒙及其创作的基本情况,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理清作者思路。
2、过程与方法:
研读课文,分析本文论证结构和对比论证的运用,欣赏本文运用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现力的特点。借助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和微课视频,探究“善”、“恶”与“冷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观点,通过思考和讨论提高对“善良”的认识,在生活中秉持善心待人处事。
二、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观点,欣赏文章语言特点。
2、提高对“善良”的认识,在生活中秉持善心待人处事。
三、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观点。
2、提高对“善良”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五、教学工具
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册及配套的《语文指导与训练》、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课件、网络设备、网络终端、微信、微课等。
六、教学安排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善良”与“凶恶”的几幅图片,引出对“善良”的看法,导入新课。
(二)展示课时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王蒙及其创作的基本情况。
(2)积累文中出现的下列词语:
不足恃(shì) 滥(làn)恶 圭(guī)臬(niè) 稚(zhì)弱
弘扬 超拔 参透 以逸待劳 四面楚歌 凄厉 惶(huáng)惶
(3)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对“善良”的基本看法,理清作者思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分析课文论证结构。
(2)分析文中对比论证的特点,学习其用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观点,认识“善良”对个人和社会的现实意义。
(三)认识作者:
提问:同学们对作者的情况了解多少?(学生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课件展示王蒙及其创作情况。
(四)范读课文,熟悉字词:
播放课件,要求学生听录音、看课文,熟悉重点字词读音与含义,随即进行检测。
(五)认真研读课文,把握作者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表明作者对“善良”观点的语句。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我喜欢善良。我不喜欢凶恶。)
2、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根据议论文结构特点,理清本文思路。
学生讨论:
文中哪些内容表明善良似乎早就过时了?作者认为善良过时了吗?
作者是否赞同“善良就是白痴”?
作者是怎样理解善良和凶恶的?
文中哪些句子阐述了作者“喜欢善良,不喜欢凶恶”的原因?
教师明确:课件展示问题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本文思路:(先讨论后明确,课件展示)
(六)认真研读课文,分析文章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学生讨论:
各个自然段的含义是什么?
哪些段落联系更紧密?据此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
本文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时具有什么特点?
第5、第8和第11段中,作者分别从哪个角度对善良和凶恶进行比较?这是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段意要高度概括,意思正确即可。通过课件依次展示相关问题答案。
(七)课堂小结:
请大家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本文思路:针对人们对“善良过时了”、“善良就是白痴”的错误认识,提出不同意见,分析了善良的内涵和外延,揭示了善良的力量源泉,表达了自己喜欢善良、相信人们会更善良的观点。
本文结构: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八)拓展延伸:
1、熟读课文,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2、学习本文之后,你对善良有什么看法?
(九)作业:
《语文指导与训练》之《能力训练》一(1—5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请几个同学回忆文章思路、结构和论证方法。(学生回答,教师评点。)
(二)展示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文中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文中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认识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2)深入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作者为什么说“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哪些事情是善良“不为”的?
(3)借助视频和网络资源,探究问题:
对于当今社会,主流是“善”还是“恶”?
在“善”与“恶”之间,是否有一种中间状态?如果有,那是什么?你怎么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思考和讨论提高对“善良”的认识,在生活中努力拒绝凶恶和冷漠,秉持善心待人处事。
【重点与难点:(教师掌握)
1、重点:
学习文中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认识当今社会的主流是“善”还是“恶”。
2、难点:
对“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的理解。
对“善”与“恶”中间状态(即“冷漠”)的理解。】
(三)文本探究:
1、研读课文第10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