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氨酸论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谷氨酸论文

概述: 1、谷氨酸的历史 1866年德国 H.ittthausen用硫酸水解小麦面粉,分离到一种酸性氨基酸,依据原料的取材将它命名为谷氨酸。1872年Hasiwitz和Habermaan用酪蛋白水解也制得谷氨酸。1908年日本池田菊苗在探讨海带汁鲜味时,提取了谷氨酸,开始制造“味之素”。1901年日本味之素公司用水解面筋法生产谷氨酸。1936年美国从甜菜废液(斯蒂芬废液)中提取谷氨酸。1954年多田、中山两人报告了采用微生物直接发酵谷氨酸的研究。 直到1956年日本协和发酵公司的木下祝郎分离选育出一种新的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能同化利用100g葡萄糖,可直接发酵并积累40g以上的谷氨酸。随后进行了工业化研究,自1957年起发酵法制取味精,正式商业化生产。20世纪60年代后,世界各国也兴起发酵法生产味精,以甘蔗或甜菜、糖蜜、淀粉、醋酸、乙醇为原料,由于石油价格上涨和石油制品的安全性,相继改用糖蜜、淀粉原料为主的发酵法生产味精。 2、谷氨酸的发展空间: 二、谷氨酸发酵的微生物: 1、谷氨酸发酵菌种及特征: 现在经过 鉴定和命名的谷氨酸产生菌很多,分属于棒状杆菌、短杆菌属、微杆菌属和节杆菌属中的细菌。它们在形态及生理方面仍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如:①细胞形态为球状、棒状或短杆状;革兰氏染色阳性,无芽孢,无鞭毛,不能运动;发酵中菌体发生明显的形态变化,同时发生细胞膜渗透性的变化。②都是需氧型微生物;脲酶强阳性和生物素缺陷性;二氧化碳固定反应酶系活力强,柠檬酸合成酶、乌头酸梅、异柠檬酸脱氢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活力强;异柠檬酸裂解酶活力欠缺或微弱,乙醛酸循环弱,a-酮戊二酸氧化能力缺失或弱,还原型辅酶Ⅱ进入呼吸链能力弱。③不分解淀粉、纤维素、油脂、酪蛋白以及明胶,能利用醋酸,不能利用石蜡。④具有向环境中泄露谷氨酸的能力;不分解利用谷氨酸,并能耐高浓度的谷氨酸,国内谷氨酸生产菌: 我国的谷氨酸发酵已有40多年的历史。目前国内各味精厂所使用的谷氨酸生产菌主要有:①天津短杆菌(T613-)及其突变株TG-961、FM8209、FM-415、CMTC6282、TG-866、S9114、D85等菌株;②钝齿棒杆菌AS1.542及其突变株B9、B9-17-36、F-263等菌株;③北京棒杆菌(AS1.299)及其突变株7338、D110、WTH-1等菌株。现在多数厂家生产上常用的菌株是:T613、TG-961、FM-415、S9114、CMTC6282等。 2、谷氨酸生产菌在发酵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人们发现,谷氨酸生产菌在发酵过程中会发生明显的菌体形态变化。实践证明,在发酵过程中发现菌体形态有明显的变化时,正事产谷氨酸的激增时间。但在培养基含有过剩生物素的培养条件下,菌体形态则没有明显变化,却呈现耗糖、长菌、不产谷氨酸的异常发酵。为了阐明菌体形态变化与谷氨酸积累的关系,先从形态学的角度入手,结合谷氨酸发酵机制的理论作如下讨论: 2、1种子的菌体形态 将斜面合一、二级种子培养的菌体,用结晶紫染色,经显微镜观察,发现B9菌体在斜面和一、二级种子培养的不同培养条件下,细胞形态基本相似。斜面培养的菌体较细小,一、二级种子比斜面菌体大而粗壮,革兰氏染色深。菌体细胞多为短杆至棒杆状,有的微呈弯曲状两端钝圆,无分支;细胞排列呈单个、成对及“V”字形,也有栅状或有不规则聚块;分裂的细胞大小为(0.7~0.9)um×(1.0~3.4)um。由于斜面和一、二级种子的培养基营养丰富,生物素充足,从而保证菌体细胞的脂肪酸及磷酸的合成,形成正常的细菌细胞膜,因此,繁殖的菌体细胞均为谷氨酸非积累型细胞。 2、2谷氨酸发酵的不同阶段的菌体形态 众所周知,生物素是控制L-谷氨酸积累量高低的重要因素。生物素作为催化脂肪酸生物合成限速反应的关键酶——乙酰CoA羧化酶的辅酶,参与脂肪酸的合成,从而影响磷脂合成及细胞膜的形成。因此,为了形成有利于谷氨酸向外渗透的细胞膜,须使磷脂合成不充分,因而必须要控制生物素亚适量。在限量生物素的培养条件下,谷氨酸发酵是菌体先行繁殖,生物素由“丰富向贫乏”过渡。在发酵7~10小时候,生物素处于贫乏状态,长菌型细胞开始向产酸型细胞转变,通过再度分裂增殖,形成有利于谷氨酸向外渗透的磷脂合成不足的细胞膜,细胞出现伸长、膨大等异常形态,随之开始产酸。此后,异常形态细胞逐渐增多,产酸速度加快。到发酵16~20h时,生物素基本消耗完,完成了谷氨酸非积累型细胞向谷氨酸积累性细胞的转变。由于出去了渗透的障碍物,B9菌完全转变成异常形态的产酸型细胞,表现为OD值稳定,谷氨酸产量直线上升。直至发酵结束。 从谷氨酸发酵中菌体形态的变化来看,大致可以分为长菌型细胞、转移期细胞和产酸型细胞3种不同时期的细胞。 (1)发酵0~8h或0~10h,为长菌型细胞 细胞形态与二级种子基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