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植物病害预测预报的
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Epidemic and Forecast of Plant Disease;主要参考资料;(一)植物病害流行学
1、植物病害流行学(Plant epidemiology): 研究植物群体发病规律、病害流行预测和管理的科学。
2、植物病害流行(Plant disease-epidemic): 植物病原物大量传播,在一定的环境下诱发植物群体发病并且造成严重损失的过程和现象。;流行病的类型;(二)历史上一些重大的流行病导致的结果;(三)本学科比较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四)学科的基本特点;(五)研究内容和任务;(六)研究方法;二、植物病害流行的原因;病害三角(disease triangle)
感病的寄主植物、具有致病性的病原物和有利于发病的环境构成病害三角形的三个边,三角形的高度或面积代表病害严重度,各边的长度也会影响三角形的面积。; 病害锥体(disease pyramid)
由于流行离不开速度,速度又包含时间,所以在病害流行中应增加时间要素,这就形成了如下的病害锥体图。
易感病的寄主、具有强致病力的病原物、有利于发病的环境条件同时并存并持续一定时间是侵染性病害发生、流行的必要因素。以上四因素都是病害发生流行的原因。;病害四面体
(1)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2)病害系统可分为两种:
自然生态系统:叫自然病害系统,由H、P、E组成。
农业生态系统:叫作物病害系统,由H、P、E、M组成。四个要素构成病害四面体关系(disease tetrahedron)。
;(二)病害流行因素分析;(三)病害流行的遗传学基础;三、侵染过程与定量流行学组分;(二)侵染过程的组分分析;(三)侵染概率(infection probability);(四)ID-DI曲线;ID-DI曲线的几种形式;重叠侵染;当n=0时,P0=e-m,即未受侵染的概率,那么1-e-m则为位点受侵染的概率,与实际发病位点所占的百分率y相等。
故y=1-e-m或换为m=-ln(1-y)
应用时根据实查的发病率y,可推算已发生的侵染次数m。
例:1000个位点中,有500个发病,则y=0.5,可算出m=0.693,即500个发病位点上实际受到了693次侵染,故有693-500=193次侵染为重叠侵染。;协生作用和拮抗作用;(五)潜育期、产孢量测定;四、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一)病害流行类型;(二)病害季节流行曲线;(二)病害季节流行曲线(续);(二)病害季节流行曲线(续);指数增长期;(三)季节流行动态的基本模型;2、逻辑斯蒂增长模型;(3)流行速率的计算;例:3月15日调查小麦白粉病的病叶率为0.01%,4月14日增至37.4%,5月4日发展为98%,计算前30天的流行速率(r1)和后20天的流行速率(r2)及全程50天的流行速率(r)。
; 在测定和应用r 值进行病害预测时,需要符合下列条件,才能得到可靠的结果;(四)季节流行动态的其它模型;(五)逐年流行动态; 理论上,单循环病害在一个地区连续多年,在品种、栽培和气候条件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每年的增长速度可能是相同的,可以采用复利病害模型模拟,即指数增长模型或经过重叠侵染转换的指数增长模型。; 2、单年流行病的逐年流行
清泽(1972)曾对稻瘟病新小种菌量增长进行模拟研究,采用每年初侵染后单位面积内发生的病斑数,作为年份间菌量的比较标准,并将菌量的年增长率和季节中的日增长率相联系,其主要应用的模型有:
(1)每年初侵染发病后单位面积病斑数的计算
y为每年初侵染发病后的单位面积病斑数;y0为抗病品种推广后的第一年的y值; 为推广年数; 为新小种菌量的年增长率。
;(2)季节病害日增长率r:
y=y0ert
(3)年增长率λ与日增长率r 的关系:
λ =rT+lnθ
T为流行全程日期;θ为越冬率。
(4)越冬率θ的计算:
θ=b/a
b为当年初侵染发病量,a为前一年最终发病量。;思考题;五、植物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2、传播体的传播
(1)传播途径:自然动力和人类活动。
(2)气传病菌孢子释放的动力
一是自身动力,二是借助外力。孢子脱离产孢器官后可能有3种去向:逸散;在冠层内漂浮最终着落到附近植株的感病部位。降到土壤表面或寄主的非感病部位。;3、传播体传播与病害传播
(1)传播条件:包括物理学过程和生物学过程。物理学因素有:传播体的大小、形状、比重、表面光滑度、沉降速度等;生物学因素:传播体的数量、密度以及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和传播后的致病力;寄主植物的数量、分布、密度、品种的抗病性等;对病原物传播体生成、释放以及萌发、侵入、扩展、发病有显著作用的环境因素,如温、湿、光等。
(2)传播范围:
X-为孢子飞散距离;A为物质交换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消防工程质量监理质量评估报告.docx VIP
- JTT 1516-2024 公路工程脚手架与支架施工安全技术规程.docx VIP
- 咨询服务流程与方法.docx VIP
- 乳制品的生产企业应急预案终稿.pdf
-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学期期中易错精选50题(解析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重难点专题提优训练(北师大版).docx VIP
- 2023-2024年暨南大学352口腔综合考研真题.pdf VIP
- 1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规划技术指导原则(2024年).doc VIP
- 药品常用知识(共18张PPT).pptx VIP
- 医疗质量管理课件.pptx VIP
- 管理学原理配套教材电子课件(完整版).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