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连海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大连海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1. 立项依据多年来,底栖动物生态学家对群落水平的问题一直特别感兴趣。不仅因为底栖动物群落取样、研究方便,更为重要的是底栖动物群落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生态过程关系密切,尤其是在河口海岸生态系统表现最为明显(格雷1987)。随着对河口海岸底栖动物群落研究的深入,不断揭示出群落生态学领域那些备受关注的问题,如生态位的独特性与特征取代,多样性与稳定性,群落结构的控制因子等。底栖动物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底的水生动物类群,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通常的研究中,一般将不能通过0.5mm孔径筛网的底栖动物个体称为大型底栖动物,主要由寡毛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等构成。在大部分水体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在底栖动物中超过90%,因此,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对象多以大型底栖动物为主。底栖动物群落是大连潮间带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许多重要生态过程。大型底栖动物主要是通过其摄食、掘穴和建管等扰动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所在的这一生态系统。底栖动物群落和其周围的环境关系密切,而且对环境因素的变化非常敏感,人为干扰、植被变化、水盐变化等都直接影响底栖动物,作为生境变化的一个指示者,可以利用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监测环境污染和人类干扰
大连海区位于黄海西部,年水温变化在25%以上,是典型的温带海区,一年中随着水温变化,海区潮间带有必要开展大连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学研究。通过调查所选样地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特征、多样性及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可为完善大连潮间带生态系统结构成分,进一步探讨底栖动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持续利用、生态修复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1中国沿岸潮间带生态学研究,大体分为两大阶段(杨万喜等1997)。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主要进行潮间带生物区系、种类组成及分布的研究;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现在,主要进行潮间带生物种群及群落生态学的研究。另外,对某一海区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区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第一阶段侧重定性描述,在第二阶段获得了较多的定量研究的成果。
但和陆地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相比,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可以说是刚刚起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范振刚对岩相、软相(范振刚1981)等生境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研究的生物类群包括底栖动物及底栖海藻,为研究方便,不少学者对底栖动物群落及底栖海藻群落分别加以研究,蔡如星在黄海及东海沿岸做了大量工作(蔡如星1993;张水浸等1986)。中国学者对黄海、渤海(韩洁等2003;刘录三和李新正2003;韩洁等2004)、东海(刘录三和李新正2002;廖一波等2007)、南海(李新正等2007)等海洋的浅海海域及海洋岛屿、长江口(李宝泉等2007)、珠江口(黄洪辉等2002)、杭州湾(李欢欢等2007)、乐清湾(郑荣泉等2007)、温州湾(葛宝明等2005;鲍毅新等2007)、胶州湾(王洪法等2006;袁伟等2007;张宝琳等2007)、深圳湾(吴振斌等2002;厉红梅和孟海涛2004)等内陆河口滩涂以及一些内陆的湖泊湿地(杨明生等2007;熊飞等2008;武国正和李畅游2008)进行过底栖动物资源的调查,并与历史记录相比较(杜飞雁等2008)。各地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由于生境差异大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地方各采样点之间的位置差异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不同这点在潮间带的滩涂湿地上显得尤为明显。张青田和胡桂坤(2005)研究了天津塘沽海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水平格局和垂直格局,张宝琳等(2007)进行胶州湾辛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邹发生等(1999)对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滩涂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研究,都发现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栖息密度、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大都有季节变化并认为季节和潮位是影响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组成时空变异的2个最重要因素。2.2 国外研究现状
18世纪初,一些科学家开始零星的海洋底栖生物调查。英国的Forbs用底拖网采集并观察底栖生物,提出了海洋生物垂直分布的分带现象:潮间带(Littoral zone),昆布带(Laminarian zone)、珊瑚藻带(Coralline zone)以及深海珊瑚带(Deep seacoral zone),因此Forbs被称为海洋生态学的奠基人(蔡立哲,2006)。19世纪西欧各国相继进行多次大范围的海洋生物调查。20世纪初,海洋底栖生物群落的研究包括对群落组成及其稳定性、多样性、群落演替和能量转换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Perterson等首先使用了Perterson’s采泥器,在这之后,研究人员陆续使用了各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