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时期的说小创作
第七章 新时期的小说创作;一、伤痕小说(伤痕文学)
1、指“文革”结束后几年时间里出现的一批描写“文革”十年动乱给党、国家、社会、人民造成巨大损失、带来深重灾难的小说。发端于刘心武的《班主任》 (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得名于卢新华的《伤痕》 ( 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是新时期最早引起轰动效应的一个小说潮流。
代表作:周克芹的《许茂和她的女儿们》、古华的《爬满青藤的木屋》、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莫应风的《将军吟》、从维熙的《第十个弹孔》和《大墙下的红玉兰》、王蒙的《最宝贵的》、叶辛的《蹉跎岁月》、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等。 ;2、主要作品介绍
《班主任》(刘心武):主要揭露了十年动乱对青少年一代所造成的心灵创伤。被誉为是新时期文学的第一声“春雷”(张俊石、宋宝琦、谢慧敏)
《伤痕》(卢新华):从母女感情亦即中国人最为传统的伦理情感角度入手,揭露了“文革”给无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灵带来的无法弥合的创伤。主要控诉了封建“血统论”对一代青年人造成的巨大伤害。 (王晓华、苏小林)
“虽然孩子身上没有像我挨过那么多‘四人帮’的皮鞭,但我知道,孩子心上的伤痕也许比我还深得多。”
“亲爱的妈妈,女儿永远不会忘记您和我心上的伤痕是谁戳下的。”;《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写了一个单纯而善良的女青年因为追求文明而惨遭虐待的故事,控诉了野蛮对文明的戕害。(王木通、盘青青、李幸福)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写了一个女青年面对爱情而却又不敢接受的残酷事实,控诉了“文革”时代的荒谬,反映了因为文化生活单调而造成的爱情悲剧在一代青年人心上烙印下的沉重阴影。(沈荒妹、许荣树、沈存妮、小豹子)
《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写了一个省劳改局劳改处处长葛翎的悲惨遭遇,通过描写十年动乱对公检法、正义与良心的破坏,反映了荒谬年代的人心向背。(葛翎、马玉麟、章龙喜、秦副局长) “不要把毛泽东看成神秘的,或者是无法学习的领袖……”
丛维熙:《第十个弹孔》、《远去的白帆》 “大墙文学”;《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写了“左”倾路线对农民的巨大伤害。
《小镇上的将军》(陈世旭):写了“四人帮”迫害老干部的故事。
《枫》(郑义)写了“武斗”给青年人造成的爱情悲剧(卢丹枫、李红钢)。
《啊!》(冯骥才)写了左倾政治运动给小人物造成的命运悲剧。 (吴仲义)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张洁):写了音乐教师梁启明辛苦培养伐木工人孩子孙常宁的故事。通过对梁启明的无私美德的歌颂,控诉了十年动乱干扰人们对追求美好生活权利的罪恶。;3、产生背景及主要特征
“伤痕小说”的出现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背景,它集中出现在“文革”结束后头两年的时间里面,是当时人民群众无情揭露“文革”荒谬、直接宣泄愤慨情绪的一种表达形式,是揭批“文革”及其“四人帮”的政治斗争在文学创作中的必然反映。
由于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有着特定的内涵,所以具有鲜明的特征:
1)批判意识强烈、悲剧风格浓重。
2)重感情宣泄、轻理性认识。
3)多现象描述、少本质揭示。
4)由于是情绪化的产物,艺术上,尚未完全摆脱“文革”遗风,展示生活比较肤浅,艺术表现方法比较单一(全知全能),存在着人为雕琢的戏剧化痕迹。
;4、文学史意义
“伤痕小说”在新时期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开拓性意义。它冲破了“文革”极“左”文艺政策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题材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文艺问题,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真正意义的社会主义悲剧;第一次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开启了198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深化的道路;第一次真正地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人物,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发挥了光荣的先导作用。总之,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全面回归,而且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繁荣时代的全面到来。
“伤痕小说”的出现在政治上也很有意义。它对于人们深刻认识“文革”,继而彻底否定“文革”,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
;5、刘心武与1980年代的文学
刘心武(1942——),四川成都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曾执教北京第十三中学。1958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1977年发表《班主任》,1980年调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工作。他是1980年代具有贯穿性和代表性的作家。主要文学成就体现在题材不断开拓、主题逐渐深化、艺术风格不断花样翻新等方面。经历了五个阶段:
1)问题小说阶段(1977至1979年)——《班主任》、《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等。从一个教师出身的作家独有的视角出发,揭示了青少年身上存在的种种不健康现象,提出了很多令人深思、令人警醒的严峻的社会问题。突出特点是社会性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缺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