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七年级语文下册10望岳课件1.ppt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七年级语文下册10望岳课件1

望岳翻译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山中的浮云一层层地生发出来,心胸因此得到洗涤,薄暮时分,归巢的山鸟正远远地从高空掠过,只有睁大眼睛才能看得清楚。 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俯首一览,众山匍匐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3.夫:读。发音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气。夫如何:怎么样 4.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故后世以齐鲁大地代称山东地区。 5.青:指山色。 6.未了:不尽,不断。 7.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8.造化:这里指大自然。 9.钟:聚集。 10.神秀:天地之灵气。 11.阴阳:阴指山之北,阳指山之南。 12.割:夸张。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有关“泰山”的诗句 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 岱宗何崔嵬, 群山无与比。 ——元·贾鲁 峨峨东岳高, 秀极冲青天。 —— 晋·谢道韫 泰山一何高, 迢迢造天庭。 ——晋·陆机 与“泰山”有关的成语、俗语 人心齐,泰山移 有眼不识泰山 重如泰山 老泰山 泰山北斗 一叶幛目,不见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人心齐,泰山移 有眼不识泰山 重如泰山 老泰山 泰山北斗 一叶幛目,不见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是( ) A、“岱宗夫如何”句,作者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岱宗夫”。 B、“造化钟神秀”句,意思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时分有情。 C、“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D、“阴阳割昏晓”中“割”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A 对《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俊,用笔不凡。 C.第三句话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是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C 一、背诵默写全诗; 二、完成课后一(3)小题; 三、预习本课其余两首诗歌。 * 《望岳》 ——杜甫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杜少陵。自唐以来,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称为“诗圣”。 杜 甫 (712年—770年) 作者简介 主要代表诗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春 望》 “三吏”: 《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题目解说 “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期漫游齐赵时所作。 诗写泰山景色的雄奇秀丽以及登上日观峰的新奇感受。 岳、岱宗在这里指的都是泰山。 开元二十四年(736)24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年轻时期那种蓬勃的朝气。 这首诗写于736年是杜甫25岁时出游齐赵时所作正值意气风发的时期,又是登临五岳之首的泰山,借山言志,豪放不羁,通篇充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