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鲁迅
第二讲 鲁 迅 一、鲁迅的生平 生卒年代(1881年9月—1936年10月) 1、少年辛酸 :家道中落 2、南京读书(1898-1902) :接触进化论 3、日本求学(1902-1909) :弃医从文 4、中年辗转(1909-1927):苦闷--呐喊--彷徨 5、上海十年(1927-1936):政治立场上向左翼阵营转变 创作情况(1918-1936) 主要文学作品有: 3部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3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两地书》。 16部杂文集: 《热风》(1925)、《华盖集》(1926)、《坟》(1927)、《华盖集续编》(1927)、《而已集》(1928)、《三闲集》(1932)、《二心集》(1932)、《伪自由书》(1933)、《南腔北调集》(1934)、《准风月谈》(1934)、《集外集》(1935)、《花边文学》(1936)、《且介亭杂文》(1937)、《且介亭杂文二集》(1937)、《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集外集拾遗》。 二、鲁迅的精神世界(精神结构) (一)鲁迅的历史感和使命感; (二)鲁迅的孤独感、矛盾感、愤世感和悲剧感; 三、鲁迅的文学创作: (一)鲁迅的小说创作: 《呐喊》、《彷徨》和历史小说《故事新编》。【重要的单篇小说分别在哪本小说集中要知道,看课本,出填空。】 请记录【简答或论述】 1. 《呐喊》《彷徨》的主题: 一是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 二是关于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 三是关于变革时代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 2.小说是鲁迅精神结构的象征 1)小说表现了鲁迅自身的精神结构——自我拷问和否定 ; 2)对死(过去、绝望和悲哀的世界)和生(未来、希望和觉醒的世界)的关注; 3)对看客麻木的揭示、吃人与被吃的审视、绝望的还乡意识 3.《呐喊》《彷徨》的文体特征:文备众体 (1)诗意渗透; (2)散文笔法; (3)杂感化; (4)多样手法 ; (5)叙述模式:看客模式;批判模式;还乡模式;解构模式;吃与被吃的模式。 4.《呐喊》、《彷徨》中部分小说读解【解读作品是考察综合性分析能力,无固定答案,但此类题型必考。】 (1)《狂人日记》——病态社会的精神病苦观照,国民性批判 点题之句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的现代性与传统性表征: 现代性: 主题现代性; 语言现代性; 人物现代性; 手法现代性。 传统性: 结构;手法;物象 。 (2)《阿Q正传》——国民性批判与改造的力作 你怎么配姓赵?你怎么敢姓赵? 阿Q求爱 不准革命! 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精神胜利法: 是指弱者在强者面前得不到物质上的胜利,又不去以自强的行动争取胜利时而采用的以一种虚妄、想象的精神安慰来缓解和冲淡心灵痛苦的方式,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麻醉,具有欺软怕硬、自欺欺人、自我解嘲、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的特征。这是中国传统和同时代人所具有的精神特征。 “精神胜利法”的核心内涵 妄自尊大 自欺欺人 自轻自贱 畏强凌弱 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说不尽的阿Q 中国现代文学史对《阿Q正传》评论观点的变化 第一阶段:20年代至40年代,强调对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强调作品的启蒙色彩。 第二阶段:50年代至70年代末,强调主人公的阶级特性和落后农民的特征。 第三阶段:80年代初,主人公仍然是落后农民的典型,再一次强调作品对落后的国民性的批判。 第四阶段:研究作品的人类学内涵研究其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与价值。 (3)《祝福》: 社会悲剧和人生悲剧 首先,她的“现世”和“来世”的希望被撕毁 ; 其次,祥林嫂的反抗挣扎具有深刻的悲剧性 ; 再次,祥林嫂的悲剧还在于展示了一个中国农民精神灵魂上的痛苦悲剧。 (4)《故乡》 (5)《伤逝》:是鲁迅唯一爱情小说 小说的主题:探讨了妇女的解放问题;思考了知识分子与社会的关系;人的精神意识的独立性问题;对五四以来女性解放的置疑;进而对五四启蒙意义的置疑。 艺术特点:散文性的抒情小说,以手记的形式写心理情感历程;注重人的心理意识的刻画,对人的内在精神、思想的复杂性进行探讨; 《伤逝》 子君 涓生 小说开头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追忆两个阶段组成 叙述从“爱”到“无爱”的过程。 涓生的两难选择:“说”出自己的无爱,还是“不说”? “真实”、“说谎(虚伪)”与“虚空(空虚)” “鲁迅式”的结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