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定州市历史期末试题
定州市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命题人:贾智聪
注意事项:试卷分为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为材料分析题,答在答题纸上。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共48分)
一、选择题(共48小题,每题1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割断人神之间的脐带以后,人类本身、氏族本身的自然血缘关系便成为压倒的因素。正是在这种观念驱使下,古代血族关系的遗存,到这时便以完整、严格的制度形式得到强化和巩固,并流播后世,影响深远。”材料中的“制度”主要盛行于( )
A.原始社会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2、中国科举考试自隋朝开皇年间创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废止历经1300多年。从下表中可推出的合理的结论是( )
唐代至清代状元地理分布表
地 区 唐 五代 北宋 南宋 辽 金 元 明 清 北方小计 40科 6 28 6 14 5 11 10 南方小计计 17 10 27 74 2 78 88 (注:南北方以淮河为界。按人数排列:北方是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南方是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湖北)
①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是唐朝以后人才分布的基本特点
②北方人才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方人才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③南宋是南北方人才分布出现根本性变化的转折时期
④中国古代人才分布的变化与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基本吻合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历史学家钱穆以为古代中国:“皇室的权,总是在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在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①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②元朝设置行省制 ③明朝设置内阁 ④清朝设立军机处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4、历史学家葛兆光在《宅慈中国》一书中有如下论述:唐人有“海纳百川”的“天下共主”的气度,把自己家门大开着,任外族人把中国书籍随意抄回去,并不觉得这就泄露了国家机密。及至宋代,汉族对强大外敌普遍的焦虑和紧张,使这种文化馈赠就有了限制,朝廷不允许中国书籍随意流出,尤其贩卖“禁书、阴阳、历算、兵书、敕令、时务、边机、地理”给“外人”是要判刑的。对于中国思想史上这一变化,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宋代文化风气相比唐代变得内向
B.宋朝人的国家安全意识得到加强
C.宋代的边疆危机是引起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
D.宋朝的文化政策是清代闭关锁国政策的渊源
5、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
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6、 随着时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氏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在此,“制度的重新构建”指 ( )
A.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 B. 重新确立以血缘为核心的宗族关系
C. 巩固华夏国家的礼制 D. 提倡自由平等的观念
7、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等。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 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B. 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
C. 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 D. 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
8、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有一句名言:“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陈旭麓所说的“轰”是指(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中法战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