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_6.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鱼我所欲也_6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1、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2、学习经典论说在论证结构和方法的独到之处。 3、感受孟子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强化朗读背诵,积累言词语。 学习方法: 1、采用“诵读——积累——感悟”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2、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为观点找论据,准确理解的内容。 3、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前准备: 1、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大意,找出疑难之处,留待堂解决。 2、默读,基本断句准确。 3、教师推荐网站,了解孟子。 学生根据教师推荐网站,或自行搜索,全面了解孟子,分组查找以下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介绍:孟子简介、孟子人生、孟子思想、孟子学说、孟子故居、孟子故事、孟子名言、出自《孟子》的成语。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生与死,义与利是自古以人民议论的人生题。我们将要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论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出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趣。 1、由一二位同学讲一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 2、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 3、《孟子》还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语,抢答说出哪些熟悉的成语是出自《孟子》的。 4、涉及的孟子的名言是哪一句,蕴含的成语是什么? “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和学生一起以不同的方式默读、朗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节奏。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引发质疑。在梳理过程中对重点字词如:“欲”“得兼”“莫”“由是”“与”“蹴”“万钟”要特别关注。对中出现的五个通假字进行归纳整理。找出中出现的对称句和排比句,感受语言特点。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 2、教师以若干问题带动对的整体感知。 孟子在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请两三个学生说说这篇的大概意思。 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 作者为证明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三、深入探究 1、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为什么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只是一种假设,可以鱼和熊掌都得到,可以生命和义都不舍弃,只是舍弃当你在遇到两者中必取其一的时候,你当作怎样的选择的问题。 3、“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四、拓展探究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舍生取义”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下面一则孟子的语录概括总结。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2、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得“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对于后世,特别是今天说“义”应该赋予新的含义,请简要归纳。 如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他们所坚持的“舍生取义”突破了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现在,我们把“义”可以赋予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内涵,“舍生取义”就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质——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 3、第二段内容隐含一个什么典故?可以用我们搜集的哪句孟子名言印证?“贫者不受嗟之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对此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怎样的价值取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8226;斐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人。(夏明翰) 五、延伸拓展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一言,警醒几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汩罗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天祥,被囚禁狱中宁死不屈,含生取义,留名千古。鲁迅以笔代枪,在坛掀起千层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