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中历史优质课件精选--第9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第9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学习目标: 1、列举孔子和老子在思想和教育方面的观点。 2、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3、简单介绍百家争鸣的情况:用表格的形式 (有哪些学派以及各派的主张) 4、百家争鸣的影响? 1、孔子——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 孔子姓孔名丘,春秋时鲁国人。孔子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伟大的思想家 A、“仁”:仁者爱人 B、“礼”:克己复礼 C、政治:“为政以德”、以“礼”治国 (2)伟大的教育家 A、主张“有教无类” B、主张“当仁不让于师” C、主张“因材施教” (3)著作 《论语》《诗经》《尚书》《春秋》 人 二 “仁”就是指一切美德。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要求人们互相敬爱、谦让、和睦相处。 孔子[仁]的学说 “礼”就是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 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 知识联系 意思: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 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尊重他人,求同存异。?适度忍让,体谅别人?与同学坦诚相待,主动与别人沟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杏坛--孔子讲学处 孔庙 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它光芒四射,灿烂夺目,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富丽的时代。 ——《中华史纲》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平等思想)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 因材施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要有区别地施以教育(教育方法) 要经常温习(学习方法) 要谦虚好学,多向他人学习 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学习方法) 老子 ,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末期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 子 老子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相互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一书里。 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许多思想家从各自的阶级利益出发,著书立说,到处游说,对这场大变革发表见解,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诸子百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百家争鸣(战国时期) (1)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 小结: 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封建经济的产生。 政治:诸侯争霸,传统的社会旧秩序受到破坏,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变法改革。 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士阶层崛起,社会文化环境自由宽松。 生产力发展 社会秩序变更 涌现不同 政见的学派 孟子名轲,战国时邹国人,著有《孟子》一书。其主张:1)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2)宣扬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后世把孔子和孟子合称孔孟。 孟 子 荀子 古代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著有《荀子》一书,认为自然界变化有规律,提出“人定胜天”思想 庄 子 战国时期,庄周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著有《庄子》一书,后人称他为庄子,把他和老子合称为老庄。 墨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他的言行记录在《墨子》一书中。 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用”。 韩非子 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著有《韩非子》一书。 主张“法治”,加强中央集权。认为历史向前发展,主张改革制度,变法图强。 孙 武 春秋末期杰出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 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避实击虚”,“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孙 膑 战国时期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主张“事备而后动”。 想一想:鲁国有个人随从国君出征 ,可多次做逃兵 。当别人问他为什么会当逃兵 。他说道:家中有老父亲,我死了就没人养活他了。 想一想,对这个 人的做法 ,道家、儒家 、法家、墨家 和兵家会如何处理? 答:道家、儒家、墨家可能会同情和理解 ;法家和兵家可能将他严厉处置 。 学派 代表 主 张 著 述 道家 老子 朴素的辩证思想,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道德经》 庄子 《庄子》 儒家 孔子 “仁”、“礼”、“为政以德” 《论语》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孟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