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韬对《聊斋志异》扶乩故事继承及变异.docVIP

论王韬对《聊斋志异》扶乩故事继承及变异.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王韬对《聊斋志异》扶乩故事继承及变异

论王韬对《聊斋志异》扶乩故事继承及变异摘要:近年来《聊斋志异》仿书逐渐受到重视,但少有人从故事类型发展演变角度将《聊斋志异》及其仿书联系起来。王韬著有《遁窟谰言》、《淞隐漫录》和《淞滨琐话》三部小说,是《聊斋志异》仿书创作的重要实绩,其小说与《聊斋志异》都涉及到了明清非常盛行的扶乩活动,但王韬的扶乩故事与《聊斋志异》相比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异,如乩仙身份的置换、战争元素的嵌入、故事主题的移位、个人体验的渗透等,突显了作者经历与时代变迁对《聊斋》仿书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扶乩;聊斋志异;仿书;王韬;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蒲松龄《聊斋志异》问世之后,形成持久的仿效创作热潮。近年来逐渐有研究者注意到这些仿书的价值,王韬作为同光年间《聊斋》仿书的“集大成者” [1] (P36-51),他所著的三部小说《遁窟谰言》、《淞隐漫录》和《淞滨琐话》也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对这三部作品,有人将之称为“聊斋型作品的殿军之作” [2] (P460),但大多数对其评价并不高。如陈炳熙认为“在所有摹仿《聊斋》或受过《聊斋》影响的文言短篇小说中,没有一部像它(王韬的小说)这样未学到《聊斋》一丝之长,而意趣与《聊斋》相距如此之远。艺术上靠因袭拼凑敷衍成篇,思想上陈腐鄙俗堕为恶趣。” [3] (P62-68)陈文新则认为王韬小说的“形象系列、情节套路、语言技巧都未脱《聊斋志异》窠臼” [4] (P597)。如果以狐鬼类的故事来论,《聊斋志异》已发挥到极致,之后的《聊斋》仿书至多是仿得像,但却难超越其上;然而如果进入作品内部作更细致的考察,不少《聊斋》仿书实际上具有自己的个性,并积极进行着探索与创新。从这点来看,仿书不仅不是“有意模仿《聊斋志异》” [5] (P261),而且是有意变更《聊斋》,并试图超越《聊斋》(虽然客观上不一定能达到),王韬小说中的扶乩类故事就是这种努力尝试的例证。 扶乩,又称扶箕、扶鸾、降笔等,是借助绑有笔的“T”字架在沙盘、神案上写字,从而请神问卜的一种占卜形式。扶乩活动在明清文人中十分盛行,扶乩故事被写入小说也相当普遍。《聊斋志异》中涉及扶乩的故事有两篇:《乩仙》与《何仙》。《乩仙》写有人见天上微云而出“羊脂白玉天”,请乩仙对下联。乩仙答“问城南老董”,后众人果在城南见一位在丹砂地上牧豕的老叟,问之则答“猪血红泥地”。属对不奇,然而乩仙能预知遇城南老董,作者认为“斯亦神矣” [6] (P1561)。《何仙》记述辛未岁试后,乩仙何仙为试士品评文章,评李忭之文为一等,却又指出他“文与数适不相符”,预言他将被考官评为四等。李忭示其文于文章宗匠孙太史,亦受好评,然终未逃脱“犯夏楚”的晦运。最后他在何仙的帮助下,将错判的文章多写而广传,终于在次年被列为优等。小说以“其(何仙)灵应如此”结尾,但作者的用意并不在惊叹乩仙的灵验,而是要借何仙对李忭命运的预测来揭露科场的黑暗与丑恶。李忭的文数不符,是科场的悠谬造成的。在何仙的神眼中,这些替提学史判卷的幕客前世是“曾在黑暗狱中八百年”的“饿鬼道中游魂”,故“全无根气”亦“无正明”;在孙太史的凡眼中,他们则是“幕中醉汉,不识句读者” [6] (P1305-1308),强烈的讽刺尽显无遗。 从《何仙》中我们能看到蒲松龄自己的影子。顺治十五年(1658),19岁的蒲松龄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当时录取他的是山东学道大诗人施闰章。然而如同《何仙》中受孙太史好评的李忭最终却名落孙山一样,大受施闰章赏识的蒲松龄,之后却屡挫于科场。尽管后来他悉心钻研八股文,却仍然考不上!或许他只能感叹自己“文与数适不相符”了。但也正是这样的错位让他看清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写了大量抨击科举制度的小说,而对于《何仙》这篇小说来说,科场沉浮具有的意义又不止如此。它使“扶乩”具有了情节功能,成为了推进故事进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预示着扶乩故事创作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作者不再是单纯的扶乩活动记录者,而是通过扶乩的神秘力量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聊斋志异》中的扶乩故事虽少,却颇值得注意。首先,它反映了明清文人对待扶乩的两种态度:一种是关注扶乩的宗教性、神秘性,乩仙的主要功能是预测未来、指示命运,文人对灵验的乩示持比较虔诚严肃的态度,如《乩仙》;表现到作品中,则是“述异”的态度。而另一种则侧重扶乩的世俗性、文化性,乩仙的主要功能是吟诗作对、与人酬唱,同时参与文人的生活,而文人对乩示多少有些游戏的心态,如《何仙》;表现到作品中,往往有所寄托。后来《聊斋》仿书中的扶乩故事基本不出这两种态度。其次,《何仙》一篇开始触及到问乩的热门话题——科考。后来的《聊斋》仿书更是乐此不疲地一再写到乩仙如何示题而举子事后方悟的故事。这类扶乩故事一般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