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代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
第五章 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认知及其特征;社会认知的途径(一);社会认知的途径(二);斯科勒斯伯格的面部表情环;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社会知觉;对人的知觉与对物的知觉的差异;R.L. 范茨对社会知觉的研究;社会印象;社会印象与社会知觉的区别;N. H. 安德森的三种印象形成模式;2、平均模式
安德森,1965年
平均模式的基本要点,就是用刺激物总数N去平均加权印象。换言之,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等于形容该人的全部特性的平均赞同值。
;3、加重平均模式
安德森,1968年
Xn=KWA+(I-W)I0∕KW+(I-W)
K:刺激物总数的信息量
W:刺激物的价值(重要性)
A:对刺激物的评估值
这一模式既考虑到了第一印象(首因效应)的作用,又强调了价值在印象形成中的地位,即价值的加重印象作用。 ;社会判断;社会判断的特点;
例如,由于乡土社会所形成的一整套地缘、血缘观念和行为准??,中国人总是将家乡判定为“和我们现在生活上还是发生重要关系的地方”,是“一大群关心我们的人”;而在崇尚流动的美国人那里,“家乡并不是现实的团体,而是个人历史上的纪念品、记忆中的标帜。”(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55页。) ;社会判断的过程;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0.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第三节 印象整饰;戈夫曼认为,在日常互动中,人们总是通过行为来表现自己以便给人留下印象。这种表现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行为个体较易控制的自我表达,这是明显的“给予”互动对方的表达,包括各种语言符号或它们的替代物;
行为个体不甚留意或未加控制的较随便的流露,它包括在较广泛的社会行为之中,是隐含的意义。 ;象真正的演员一样,日常互动中的自我表演也有前台和的后台之分。前台是表演场合;后台则是相对于前台而言的,后台的现实是与前台的表演相矛盾的。并且也是应当矛盾的。表演者在后台为前台表演作准备,掩饰那些不能在前台表现的东西,这就象演员的化装一样;从前台退入后台,表演者就可以得到信息、放仅供参考,以消减在前台表演时的紧张。 ;在后台人们可以使用前台所不能使用的动作和语言,如“彼此间直呼其名;作出决定时彼此合作;使用亵渎的、含有公开的性内容的语言;当面发牢骚;抽烟;不讲究、非正式的穿着;‘不规矩’的站、坐姿态;使用方言或不太标准的语言;咕咕哝哝或大声地叫喊;嬉戏式的放肆行为或哄骗嘲弄”(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8页。)。 ;戈夫曼从戏剧舞台中借用来的另一个最为形象、妥帖的说明日常互动和印象整饰的词语是“剧班”:“在表演同一常规程序时相互合作的任何一班人。”
剧班的表演比个体表演更有价值、也更富技巧,因为它涉及到剧班成员为共同表演一套常规程序而进行的相互配合。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剧班的表演是一种群体性的印象整饰。 ;印象整饰的正负两面性;印象整饰的正面性
成功的印象整饰可以用来调节与润滑人际关系,使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互动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
印象整饰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和结果。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行为和语言也在变得越来越文雅而有修饰,人们的欲望和要求开始摆脱赤裸裸的表达方式,变得含蓄和曲折。 ;印象整饰的负面性
由于印象整饰直接涉及对他人印象的控制,因此,既有人运用这一手段虚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真实身份,也有人利用相应的技巧为自己谋利。
“露脸”或“争面子”
逢迎之道
;脸与面子:中国人的印象整饰;
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也一样将“面子”、“命运”和“恩惠”并称为统治中国的三位女神,他虽然感叹“脸面这个东西无法翻译,无法为之下定义”,但却认定对脸面的研究“触及到了中国人社会心理最微妙奇异之点。它抽象,不可捉摸,但都是中国人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 ;对中国人脸面的研究(一);胡先缙(1944):The Chinese concept of face,第一篇有关中国人脸面观的研究论文 :“‘脸’是指社会对个人道德品格的信心”,“它涉及个人道德品格的完整性。”而“面子”则是指“在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藉由成功和夸耀而获致的名声,也是藉著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积累起来的声望,此即为名誉,另一方面,它却暗示了一种‘自我膨胀’的欲望。”
;“脸”和“面子”的差别;脸面的社会文化功能;第四节 社会认知偏差;近因效应
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指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
卢钦斯(1957):《降低第一印象影响的实验尝试》 ;关于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讨论;晕轮效应;社会刻板成见;著名情景喜剧Th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