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引 言
(一)语感的界定
语感,是当下语文教学中的热门话题。那么,什么是语感?以下是从不同角度对语感作出的表述:
1.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能力①。
2.语感是对语言隐含意义(即指句子字面意义以外的意义,依赖于句子以外的因素而又包蕴在该句子内)的一种深刻、迅速的直觉②。
3.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③。
4.语感是主体对作为客体的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觉感受的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④。
5.在语文教学领域,语感是人对语言的可发展的感性直觉和理性直觉⑤。
以上阐述分别从语用学、语言学、哲学、心理学和教学论等角度来描述、解释了语感。虽各有侧重,但可以看出语感必备的两大要素:第一,是在具有理性指导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能力;第二,这种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接、敏锐的领悟。由此我们对语感可以这样理解,它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理性化直觉能力。
(二)历史的回顾
如果我们考察一下古代语文教学,就会发现虽然没有“语感”一词,但是培养语感,依靠感受语言去理解文章的做法却是一以贯之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是中国
①李珊林《语感训练的思考和做法》,《语文学习》,1990年第9期
②李海林《语言的隐含意义,语感与语感教育》,《语文学习》,1992年第10期
③杨炳辉《试谈语感的性质》,《中学语文教学》,1991年第12期
④熊成钢《语感与直觉思维浅论》,《语文教学之友》,1996年第11期
⑤邰启扬、金盛华等著《语文教育新思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258页
语文教育的习惯用语。这种重意会,重顿悟,不重逻辑思维、分析思维的语文意会观正是一种重视语感及其培养的表现,可以说古人是高度重视语感及其培养的。
早在先秦时代,庄子就提出“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他又在《庄子·天道》说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汉代语文教学主要的方法是学生自学。汉代诸生在诵读方面下的功夫特别多,并且对诵读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数量方面的,读的字数要多,以便接触足够的语言材料;二是质量方面的,读的遍数要多,以便熟悉它,掌握它。王充说:“夫经熟讲者,要妙乃见。”“积累岁月,见道弥深。”(论衡,恢国篇) 指出读书要熟,要长期积累。他又说:“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论衡.超奇篇)指出读书贵在能用,就是把积累的语感运用到言语实践中去解决问题。
魏晋南北朝学童读书的方法有口治与目治的分别:口治指朗读与吟咏;目治指浏览快读,就是只用眼看,口里不发声音,有时采用跳读的方法。晋代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辄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魏晋以后,由于佛教参禅悟诗的影响,出现了“妙悟”、“妙入”、“顿悟”、“了悟’、“心悟”等说法。
唐代韩愈认为读书要反复诵读、反复玩索,深入理解词语和思想内容,汲取精华。就是说,要“沉潜乎义训,反复乎句读”(《上兵部李侍郎书》)。同时也要博览群书,“诸史百子,皆搜抉无隐”(李汉《昌黎先生集序》);“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进学解》)。
宋代朱熹的读书法主张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是他作为一个理学家读书的切身体会,虽体现了他的封建卫道思想,但也有其教育史上的价值,尤其他重视语感的自己体悟、长期积累、自然习得,更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的。
清朝曾国藩极为推崇朱熹的的“涵泳”之说,称它为“最精当”的“读书之法”。他说:“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搞,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勃兴。”这番话无非说明了一个道理:读书要沉浸其中,充分感受言语对象,且要适中。这“适中”二字尤耐咀嚼: 既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又不能咬文嚼字,钻牛角尖。也就是说,要充分投入言语实践,注意在言语实践中积淀语感,但不能在语言上过多纠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陷入语言的沼泽中不能自拔。
(三)研究现状
以上,我们惊喜地看到了古人对于语感及其培养的形象生动的论述。但运用语感进行语文教学,是夏丏尊和叶圣陶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的。叶老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1985年,吕叔湘先生在《语文学习》上发表文章,谈到“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界对“语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国内许多重要的学术刊物都纷纷发表文章,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辟专栏为语感教学讨论搭建平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