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1.《竹林深处人家》导学案
11.《竹林深处人家》导学案
11.《竹林深处人家》导学案
导学时:2时
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隧道、岚、竹坞、名副其实、束手无策”等重点词语,学习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景的方法。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反复诵读、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领悟“自然与人”的和谐美。
第一时:
教材助读
一、走近作者
黄蒙田原名黄草予,又名黄茅,1919年出生,广东台人,著作有《落乡班子》《职业与爱情》《清明小简》等。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根据朗读指导,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边朗读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
朗读的基本要求:
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
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读出层次;
(提示: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
2作者用了哪四个比喻描写竹林的茂密?
3竹林人家的生活和环境氛围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4.通过诵读,江南的竹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习自测
请结合本完成自测。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屏风( ) 沏茶( ) 隧道( ) 竹箬( )
岚( )竹坞( ) 麓( ) 匾箪( )
密密匝匝( ) iàn 名 fù 其实
2请解释下列词语。
束手无策:
名副其实:
密密匝匝:
我的疑问 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待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们探究解决。
第二时
探究案 竹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中国的传统化中,它一直是虚心、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佳句。江南竹乡,远远望去,一层又一层,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这辽阔的“绿色”的海洋,再加上“海洋”深处飘的缕缕炊烟,是一副多么美丽的图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散家黄蒙田先生走进那深深的竹林,探访一下竹乡之人吧。
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1作者用了过半的篇幅写竹林,而描写竹林人家的部分不到一半,你认为这是否切合题意?为什么?
2本写景运用了哪些方法?至少说出两点。
给学生1—2分钟的时间独立思考,不做任何形式的回答,以便增强学生对本知识学习的针对性。
(请同学们用分钟的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同学进行一对一交流,或者学习小组内部的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精句赏析
1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
提示:这句话用写竹海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2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密匝匝,把路的上空盖着,此刻阳光猛烈,在这里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提示:作者为什么会有“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的感觉?
3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每当我回忆起竹林深处的情景,好像立刻就闻到了竹子散发出的清香,仿佛周围都是一片柔和、宁静的青绿。
提示:为什么作者每当“回忆起竹林深处的情景”,“好像立刻就闻到了竹子散发出的清香,仿佛周围都是一片柔和、宁静的青绿”?
探究点二 本理解
1通过诵读,说说作者笔下的江南竹乡有哪几个方面的鲜明特色?
(提示:可从竹林、竹乡、竹民三个方面全面考虑)
2李白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特点也不同,请同学们回到本,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观景点描绘不同的竹林景象的。
3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本的字里行间,涌动着作者丰富的感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探究点三 综合探究
1作者是怎样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写竹的韵致的?
题目是“竹林深处人家”,落脚点应该是“人家”,作者却用了过半的篇幅写竹林,描写竹林人家的部分不到一半,你认为这是否切合题?为什么?
本拓展
按语: 读了黄蒙田的《竹林深处人家》,我们见识了江南竹乡的宽广秀丽和竹民生活的和谐静美,但是只见竹之密,竹之多,竹之绵延无际,却缺乏对竹的内涵的了解。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见微能知著,小中见功夫。面对青青一竹,我们还应该有哪些思考呢?让我们在付梅丽的《竹思》中继续探索吧。
竹思 付梅丽
拾起竹韵的品思,夹在记忆的扉页,等待年的春风,吹起酣梦的残浓。
是春天招了四月的踏足,还是四月留住了春天的脚步?春天四月芳菲尽显,四月春天浓情依然。然而在那些比较偏僻清幽的地方,有这样一种植物也静静地在春天里滋长,也默默地为春天送去缕缕祝福。
“咬定青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诗韵竹魂,仅限于斯。
她,腹中空空,把她纵向剖析,里面只有横隔的竹节,其他一无所有,有人却说,这是“虚怀若谷“。她谦虚的胸怀像谷一样,腹中无物就不断向外界汲取营养,不断充实自己,用不满足。品竹,就要品她的虚心自持。
她,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也没有松柏的身躯伟岸;没有月季的引蝶浓香,也没有杨柳的盈絮飞扬。有人却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