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发展现状趋势存在问题分析研究.docVIP

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发展现状趋势存在问题分析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发展现状、趋势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 简述最近几年超超临界机组的发展状况、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简述最近几年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发展现状、 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发展现状、 发展现状 趋势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 趋势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 分析报告 上海电力学院 2009 2009 年 3 月 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发展现状、趋势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 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发展现状、趋势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 发展现状 1.引言 按照国家制订的 2020 年电力发展规划,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将从目前的约 8 亿千瓦增加到 2020 年 9 亿千瓦,其中燃煤机组比例约占总容量 75%左右。由于 电力是最大的煤炭用户,要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提高燃煤电厂的效率是一个主 要途径。 分析国际上燃煤发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将采用两种技术路线来提高效率和降 低排放。其一是利用煤化工中已经成熟的煤气化技术,采用整体煤气化蒸汽燃气 联合循环技术(IGCC)实现高效清洁发电,其代表技术为 IGCC。此技术提高能 效的前景很好,但因系统相对复杂而造成投资偏高的问题需要解决。目前正在烟 台电厂建设一台 300 或 400MW 等级的 IGCC 示范机组,为今后的发展作好技术 储备。另一个发展方向是通过提高常规发电机组的蒸汽参数来提高效率,即超临 界机组和超超临界机组。超超临界机组在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大容量、大批量生 产。通过努力我国可以较快实现国产化能力,降低设备成本。 超超临界机组蒸汽参数愈高,热效率也随之提高。热力循环分析表明,在超 超临界机组参数范围的条件下,主蒸汽压力提高 1MPa,机组的热耗率就可下降 0.13%~0.15%;主蒸汽温度每提高 10℃,机组的热耗率就可下降 0.25~0.30%; 再热蒸汽温度每提高 10℃,机组的热耗率就可下降 0.15%~0.20%。在一定的范 围内,如果采用二次再热,则其热耗率可较采用一次再热的机组下降 1.4%~ 1.6%。 亚临界机组的典型参数为 16.7MPa/538℃/538℃,其发电效率约为 38%。超 临界机组的主蒸汽压力通常为 24MPa 左右,主蒸汽和再热蒸汽温度为 538~ 560℃;超临界机组的典型参数为 24.1MPa/538℃/538℃,对应的发电效率约为 41%。超超临界机组的主蒸汽压力为 25~31MPa,主蒸汽和再热蒸汽温度为 580~610℃。超临界机组的热效率比亚临界机组的高 2%~3%左右,而超超临界 并且超超临界机组技术具有继承性好, 机组的热效率比超临界机组的高 4%左右。 1 容易实现大型化的特点,在机组的可靠性、可用率、热机动性、机组寿命等方面 已经可以和亚临界机组媲美,已经有了较多的商业运行经验。 从环保措施看,国外的超超临界机组都加装了锅炉尾部烟气脱硫、脱硝和高 效除尘装置,可以实现较低的排放,满足严格的排放标准。例如日本的超超临界 机组的排放指标可以达到 SO2 为 70 mg/Nm3;NOx 为 30 mg/Nm3;粉尘为 5 mg/Nm3。可见,超超临界燃煤机组甚至可以与燃用天然气、石油等机组一样实 现清洁的发电。 2.国外超临界及超超临界机组的发展状况 国外超临界机组技术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1阶段: 20世纪50-70年代,主要以美国、德国和前苏联为技术代表。超临界技 术初期起步时就采用了超超临界参数。例如,1957年投运的世界上最早超超临界 容量为125 MW,蒸汽压力为31 MPa,蒸汽温度 机组之一— 美国Philo电厂6#机组, 为6210C /5000C /5600C,二次中间再热;1956年,参数为29.3 MPa,6000C (无中间 再热)的117MW超超临界机组在德国投运。 然而,由于所采用的过高的蒸汽参数超越了当时材料技术的实际发展水平, 导致了诸如机组运行可靠性和运行灵活性较差等问题的发生。 在经历了初期过高 的超临界参数后,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超临界机组大规模发展时期所采 用的参数,均降低到常规超临界参数:压力24.2 MPa,温度5380C /5660C,直到80 年代,美国超临界机组的参数基本稳定在这个水平。 第2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起的超临界机组优化及新技术发展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的一些公司如GE及西屋公司分别将超临界技术 转让给日本和欧洲,超临界机组的市场从80年代起也逐步转移到了日本及欧洲, 同时,由于材料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滑压运行方式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采用,以 及对电厂水化学方面认识的深人, 美国早期超临界机组发生的可靠性问题得到了 彻底解决。到1985年,美国超临界机组的运行可靠性和可用率指标已经达到甚至 超过了相应的亚临界机组水平。从50年

文档评论(0)

ipad0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