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用于能量传输的生物体植入式MEMS电感线圈的设计.pdfVIP

【2017年整理】用于能量传输的生物体植入式MEMS电感线圈的设计.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年整理】用于能量传输的生物体植入式MEMS电感线圈的设计

研究简报 生命科学仪器 2009第7卷门0月刊 用于能量传输的生物体植入式MEMS电感线圈的设计 骆明辉 ,卢露z。郭航。 (厦门大学萨本栋微纳米技术研究中心 ,厦门 361005) 摘要 为了能得到植入在生物体内,用于体内微型电子系统与体外设备信号和能量传输的高品质因数Q值和高电感量 L值的MEMS电感线圈,本文首先对MEMS电感模型做了理论分析,然后在充分考虑功率传输要求、植入器件体积的限 制以及制作工艺的可实现性的情况下,用高精度的3D电磁仿真软件HFSS,对电感的主要参数如圈数N、线宽w、导线 间隙S、导线厚度H、导线材料M和衬底电导率13作了优化设计。最终确定N=10、W=25Ixm、S=50I.Lm、H=48lrm、 M为Cu、仃=0.1Sm/。数值仿真的结果显示Q=17.6,L=55nH,,岫 =240MHz, =1.2GHz,它们能很好地符合 能量传输的功率要求和信号传输的带宽要求。 关键词 集成电感 ,可植入式微器件,MEMS,能量耦合,SU一8,电镀 引言 适合在植入系统中应用l51。MEMS高Q值电感[61的研 究,陈石清等 已有了些进展,本文的设计是以高阻硅 对于像心脏起搏器之类的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可植 为衬底,相对其在玻璃衬底l8I上能更好地与电路兼容, 入微系统,需要有直流电源进行驱动。但直流电源的 且本文提供的工艺方案能制作出厚度更高的线圈,功 寿命一般短于可植入器件的寿命,开发长寿命的微型 率传输的容量更大。 直流电源很困难。为了减少更换旧电源时而开刀做手 术给病人带来的危险与痛苦以及经济上的负担,建立 一 种行之有效的体外与体内无线式的能量传输机制势 在必行。在这方面前人已做出些研究应用于生命科学 的可植人式无线传感器网络已成为将微纳米技术、无 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与生物遥测技术等相结合来检测与 治疗疾病、保证生命健康的一个新领域f1】。如图1所 示,这种系统是由体外和体内两部分组成。体外部 分包括电源与控制电路、信号发射电路和接收电路以 及一个贴装在皮肤表面的电感线圈。体内植入部分包 图1体外与体 内之间的信号与能量传输示意图 括接发收电感线圈与信号转换电路。分离的两部分利 1 MEMS电感的物理模型 用通过电磁耦合后,电磁信号和能量在生物组织中传 播,从而实现由体外对植入的传感器芯片的信号和能 对于本文要设计的内置硅片上的集成电感其几何 量的传递。在这个系统中,高Q值电感是提高耦合 剖面图如下图2所示,最底下的是硅衬底,中间是聚 效率的重要因素。Heetderks等[:正明了毫米和亚毫米 酰亚胺支撑隔离层,在其中包有下导线及通孔导线, 量级的电感线圈可以传递毫瓦量级的功率。PCB板 最上面的是cu电感。对于这个几何图形,作者抽象出 上印刷平面电感3[】易于制作,但PCB电感的Q值都较 了如图3所示的集总参数物理模型,它刻画出了各个 低。利用MEMS工艺制备的微型电感I4J比传统方法制 参数的物理意义,去掉其几何架构,得到如图4所示 备的电感Q值高、体积小、功耗低和易于集成,更 的电路物理模型。 作者简介:1.骆明辉 (1983一).男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无线 电物理 2.卢露 (1985一),女 ,硕上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微 电子 通讯作者:3 .通讯作者 :郭航 (1967一),教授.研究方向为微机电系统 、集成电路没计 与制造以及纳米技术 电话:0592—2l8l340,传真:0592—2l87196,Emai|:hangguo@xmu.ed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huiws148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2421430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