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辩治体会
中医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辩治体会
摘 要:目的:观察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口服汤剂与中药外治法相结合的临床疗效,探讨总结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证经验。方法:68例患者采用口服中药自拟方汤剂加自拟中药方保留灌肠的方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达95.59%。结论:中药口服结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中药 自拟方 疗效 体会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一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疾患,属中医“肠澼”、“久泻”、“休息痢”等证范畴,临床以腹痛、腹泻、大便脓血,反复发作为特征。病势缠绵,西医治疗颇为棘手。而中医有其独特优势,笔者采用口服中药汤剂配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归纳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例来源 选择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在武汉市第八医院门诊收集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8例,其中男性39例(占57.35%),女性28例(占42.65%);年龄26-60岁之间,平均34.93±7.52岁;病程8±3.75年。
1.2 诊断标准:参照“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1]。
1.3 治疗方法:
1.3.1口服中药汤剂,自拟方:鹿衔草15g、茯苓30g、白条参20g、山药30g、薏苡仁30g、木香10g、黄连6g、猪苓15g、泽泻15g。脾肾阳虚者加用制附片6g、干姜8g;脾胃阴虚者加用沙参15g、麦冬15g、生地15g。湿热下注者加用茵陈30g、冬瓜仁30g;热毒盛者加用白头翁20g、马鞭草30g;气滞者加用乌药15g,槟榔10g;便脓血者加地榆15g。用法:一天一剂,水煎分2次服。10天1个疗程。间隔2天后再行下一疗程。
1.3.2保留灌肠:自拟中药方:黄连20g,白花蛇舌草20g,地榆20g,赤芍20g,白芨20g,椿根皮30g,苦参10g,水煎至100mL,药液温度38℃左右。每晚睡前1次常规保留灌肠,体位应按右侧卧、左侧卧、俯卧、膝胸卧位顺序各保留20min,10天1个疗程。间隔2天后再行下一疗程。
2.结果
2.1疗效评定标准:参照“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1]。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肠镜复查粘膜病变恢复正常,大便化验正常。显效:临床主症基本消失,肠镜复查粘膜病变基本恢复正常,大便常规红、自细胞数高倍视野在3个以下。好转: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肠镜复查粘膜病变明显好转,大便常规红、自细胞数在5个左右。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的病例或恶化者。
2.2治疗结果:68例患者经3个疗程治疗后,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68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毕业论文
N
%
N
%
N 论文代写
%
N
%
受试者
39
57.35
21
30.89
5
7.35
3
4.41
由上表可以看出口服中药汤剂配合保留灌肠的总有效率达95.59%。
3.体会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人体免疫功能减退、细菌或病毒感染、饮食及精神因素有关。中医辨证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脾胃虚弱为主,标实以湿浊、湿热、热毒等为主。《景岳全书》所谓“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笔者亦认为,脾虚湿盛,湿热内蕴,免疫功能紊乱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因素。故而健脾祛湿,清热解毒为治疗大法,标本兼治。方中鹿衔草补虚益肾,祛风除湿,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具有较强的抗菌消炎作用;茯苓具有健脾除湿、调中止泄的功效;山药被誉为“长寿因子”,历代名医中最善于应用此药的首推张锡纯,常以大剂量山药治大病,起沉疴,方中大剂量运用山药取之健脾补肺、固肾益精,以治疗脾虚泄泻、久痢之疾;薏苡仁健脾利湿,治肠痈肺痈等疾(《千金方》),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其所含的薏苡仁脂和薏苡仁内脂是抗癌的有效成分;木香被《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之药,味苦辛、性温,是调诸气之要药;白条参健脾益气、黄连清利湿热;猪苓、泽泻利水通淋。临证加减后,对脾肾阳虚者以附片配干姜以增强回阳之力;脾肾阴虚者取沙参、麦冬和生地养阴生津,健脾益气;湿热下注者以茵陈等药清热利湿;热毒盛者,取白头翁清热凉血、解毒的药理作用,同时该药还具有抗阿米巴原虫、抗菌和抗病毒功效,对致病性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纲目拾遗》中即有“去肠垢、清积滞”之说;马鞭草祛瘀消积、清热解毒有奇功[2]。外用保留灌肠方中黄连清热泻火、解毒燥湿,白花蛇舌草抗菌消炎,地榆凉血止血,赤芍祛瘀止痛,白芨止血生肌,苦参抗菌止痢。方中应用大剂量的椿根皮尤能发挥其清热燥湿,涩肠止泻的独到功效。诸药合用,每每能收到良好的疗效。本研究亦证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