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治疗中风用药规律探究.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叶天士治疗中风用药规律探究

叶天士治疗中风用药规律探究  【摘要】 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所载治疗中风的52首方,90味药进行分析,指出肝阳化风是中风病的主要病机,并认为治肝熄风、滋阴养血、通络熄风、顾护脾胃、培土制木是叶天士治疗中风的三大法则。其用药规律和治疗法则为中医药治疗中风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 中风 中药配伍 叶天士 我国清代名医叶天士,医术精湛,医理精博,不仅在温病理论上有卓著贡献,而且在中风病治疗上也颇有建树。他在《临证指南医案》[1]一书中详细论述了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治疗,创立了“阳化内风”说。书中收载治疗中风方药52首,在辨证用药方面有其独到之处。现就其治疗中风的用药规律略作探讨。   1 肝阳化风,治肝为主   关于中风病机的认识大致上经历了唐宋以前和以后两个阶段。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并多以“内虚邪中”立论,而其中刘完素主“心火内盛”,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则主张“痰湿生热”。三家立论虽不同,但都偏于内因。其后明代医家张景岳又倡导“非风”之说,提出了“内伤积损”的论证。至清代,叶天士在综合前人观点,继承内风学说的基础上,又结合自己的认识,创立了“阳化内风”说。   叶氏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中指出:“肝为风木之脏,相火内寄,体阴而用阳,其性刚,主升主动”,认为肝的这种特性决定了肝阴易虚,肝阳易亢。若“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则“肝阳偏亢,内风时起”,这就是产生“阳化内风”的主要机理,此病机的产生主要在肝。他认为“肝为刚脏 ,非柔润不能调和也”,在治疗上提出了“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的著名观点,并拟定了治疗中风的首要大法柔肝滋肾法 [2]。他还根据肝风的标本缓急与虚实,在柔肝、清肝、养肝、潜肝、滋肾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经验,并采用不同的方药,确立了不同的治法。例如,在柔肝方面,多以酸甘化阴为主,因“酸能柔其阴”“甘能缓其急”“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也”,多选用白芍、生地、阿胶、山茱萸、石斛等。指出“夫情志变蒸之热,阅方书无芩连苦降、羌防辛散之理,鲜生地、元参心、桑叶、丹皮、羚羊角、连翘心”。对热象明显者则用清肝之品,多选用羚羊角、菊花、丹皮、连翘等。指出“风阳燥热,面热,喉舌干涸,心中填塞,宜清热熄风。羚羊、连翘、丹皮、黑山栀、青菊叶、元参、花粉、天麻”。在养肝滋肾方面,常喜用制首乌、枸杞、当归之属。认为肝风内动,缘于“肾液不荣,肝风乃张”,宜“缓肝润液熄风,制首乌、杞子、归身、冬桑叶、三角胡麻、柏子仁、茯神、天冬、黑橹豆皮”。并指出“肝血肾液内枯,阳扰风旋乘窍,大忌风药寒凉”“久病耳聋,微呛,喉中不甚清爽。是阴不上承,阳夹内风,得以上侮清空诸窍。大凡肝肾宜凉宜润,龙相宁则水源生”。肝肾阴虚者常选用白芍、阿胶、生地、枸杞、何首乌、天冬、玄参等。认为“下元水亏,风木内震。肝肾虚,多惊恐,非实热痰火可攻劫者。生地、清阿胶、天冬、杞子、菊花炭、女贞实”“阴虚液耗,风动阳升。虽诸恙皆减,两旬外大便不通。断勿欲速,惟静药补润为宜。人参、鲜生地、阿胶、淡菜、白芍、茯神”。对肝阳上亢之证则多选用介类药物以平肝潜阳,如“凡肝阳有余,必须介类以潜之,柔静所摄之,味取酸收,或佐咸降,勿清营络之热,则升者伏矣”,常选龟版、石决明、龙骨、牡蛎之属以平肝潜阳。若阳亢较甚者,则用磁石、珍珠母、代赭石、紫贝母以重镇熄风潜阳。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记载的52首治疗中风病的方中,共使用了90味中药。其中肝药就有30味,占药物总量的33%,而天麻、白芍、菊花、白蒺藜、羚羊角、桑叶、生地、熟地、牡蛎、当归、枸杞子等11味药使用次数均在5次以上,在使用次数达5次以上的31味药中约占35.5%。   2 温柔濡润,阴中通阳   对于久病精血虚极,阴损及阳之阴阳并虚之证,叶氏主张温柔濡润以通补。此类病证临床上大都表现为肢体偏枯、麻木、语言蹇涩、口角流涎、遗尿不禁、痴不辨人等中风后遗症症状。正如叶氏所指出的“用力努挣,精从溺管沥出,已经两耳失聪。肾窍失司,显然虚象。肾液虚耗,肝风鸱张,身肢麻木,内风暗袭,多有痱中之累。滋液熄风,温柔药涵养肝肾”。中风虽以阴虚阳亢为本,然根据阴阳互根互用原理,阴虚日久必损及阳,导致阴阳并虚。故治疗上仍以滋阴增液为主,配以温补之品。如叶氏言“若阴阳并损,无阳则阴无以化,故以温柔濡润之通补”;又因“凡肾虚忌燥,以辛润问药”,所以常选用肉苁蓉、枸杞、沙苑、巴戟天等性柔不刚之品。在医案中有不少此类病证的治疗记述,如“左肢麻木,膝盖中牵纵,忽如针刺。中年后精血内虚,虚风内动,乃阴中之阳损伤。淡苁蓉干、枸杞、归身、生虎骨、沙苑、巴戟天、明天麻、桑寄生”;“失血有年,阴气久伤,复遭忧悲悒郁,阳夹内风大冒,血舍自空,气乘于左。口歪肢麻,舌喑无声,足痿不耐行走,阳明肝肾虚馁,阴气不主上承。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