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吉林省流行麻疹野病毒核蛋白基因特征
吉林省流行麻疹野病毒核蛋白基因特征
【关键词】 麻疹
麻疹是由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1,2〕。研究发现,在麻疹病毒的6个结构基因中,除了血凝素蛋白(H)以外,核蛋白(N)的基因变化较大,其中N蛋白序列的羧基端450个核苷酸的区域属于高变区。为此,我们对麻疹病毒的核蛋白基因的分子生物学进行研究,为预测和控制麻疹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收集 2004年11月~2005年4月,在吉林省部分地区散发或暴发的麻疹疑似病例中采集标本,患者出疹3d内同时采集静脉血2ml(如有可能,出疹7~10d后再采集1份血)和咽拭子。咽拭子保存在2ml麻疹病毒标本运输液中(含有5%牛血清和终浓度含青霉素2000U/ml、链霉素200μl/ml和制霉菌素25U/ml的细胞培养液)。用于病毒分离的标本,-80℃保存。
12 病毒分离 将标本4℃过夜后取05ml接种于生长良好单层的CDW150细胞(又称Vero-SLAM细胞,具有麻疹病毒的细胞受体),吸附60~120min后弃取上清,换含2%胎牛血清的胎牛血清培养液(DMEM),培养7~10d,每天观察细胞培养液pH值和细胞病变(CPE)。必要时换液或盲传1代。细胞病变gt;75%时收获冻存。
13 病毒鉴定 用兔抗麻疹免疫血清对分离株作微量中和试验进行鉴定。兔抗麻疹免疫血清(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
14 麻疹IgM抗体测定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捕捉法检测病人血清中的麻疹IgM抗体,试剂盒(德国维润赛润生物试剂有限公司和北京贝尔生物工程公司)。
15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序列测定和基因分型 采用酚-氯仿抽提液法提取麻疹病毒悬液中的病毒核糖核酸。参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引物〔3〕。每次试验用去离子水作为阴性对照,扩增后的产物经2%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逆转录酶和TaqDNA聚合酶(美国Biolab公司)。扩增后的PCR产物经纯化后,送上海生工生物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完成测序工作。调出GenBank里的22个基因型代表株N基因羧基端450个碱基对序列,用Bio-Edit软件对这些代表株和本研究所分离到的17个毒株的N基因的450个碱基序列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基因分型。
2 结果
21 麻疹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2004年11月~2005后4月,共收集经血清学确诊为麻疹暴发和散发病例标本103份,在CDW150细胞上接种,出现特殊的融合巨细胞病变,并能连续传代的17株(分别编为JL1~17)病毒经微量中和试验鉴定均为麻疹病毒。在79份暴发病例标本中分离到14株麻疹病毒,检出率为1772%;24份散发病例标本中分离到3株麻疹病毒,检出率为125%。
22 序列分析和基因分型(图1) 对17株麻疹病毒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基因分型,并对N基因羧基端450个核苷酸序列与22个已知基因型参考株的对应序列做基因亲缘性分析,结果均为H1基因型。H1基因型是麻疹病毒型内变异最大的基因型。本研究中的17株H1基因型病毒进一步分为H1a13株、H1b4株。从暴发病例分离的病毒中有11株H1a亚型和3株H1b亚型,散发病例分离的病毒中有2株H1a亚型和1株H1b亚型。H1a和H1b在450个核苷酸片段中的差异为205%~471%,H1a亚型内病毒之间变异最大为13个碱基对,而H1b亚型仅有7个碱基对。
图1 吉林省麻疹野病毒株与参考株的核蛋白基因亲缘性关系树(略)
3 讨论
麻疹病毒是单一血清型,一直被认为病毒变异较少、相对稳定。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现一些国家从自然界分离的麻疹病毒的血凝素(HA)蛋白和N基因发生了较大的变异,与经典的Edmonston株比较有差异,与现行的疫苗株有所不同〔4,5〕。从标本中分离麻疹病毒由于受诸多条件的影响,成功率不高。通过实验发现,麻疹病毒分离成功与否,除要求生长良好的敏感细胞、保证标本低温运输保存和操作条件外,主要取决于采样时间的早晚。麻疹在发病初期因症状与感冒相似常被忽视,往往在出现皮疹后才做出诊断,但此时机体内已开始产生麻疹的IgM抗体,且滴度迅速上升,使麻疹病毒排毒期在短期内结束。因此,要成功分离出麻疹病毒所使用的标本最好在出疹4d内采集。1998年WHO发表了依据麻疹病毒的基因特征进行病毒分类及基因型命名的标准,2001年又进行了补充。标准规定对麻疹病毒基因定型至少要对HA全长编码序列或N基因羧基端450个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并将麻疹病毒划分为8个基因组(Genetic group)共22个基因型(Genotype),它们分别是A、B(B1~3)、C(C1、C2)、D(D1~9)、E、F、G(G1~3)和H(H1、H2),其中D1、E、F和G1已超过10年未发现流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