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急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时机选择及预后发展机理
急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时机选择及预后发展机理
[中图分类号] R65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1(b)-0034-02
急性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水平的不断提高,急性胆囊炎已经不被认为是LC手术的禁忌证,但对手术时机的选择临床上一直存在争议,本院对2008~2011年收治的340例患者按不同时机实施LC手术分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5月~2011年12月本院急诊收治的34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其中,男175例,女165例,年龄28~82岁,平均(48.5plusmn;7.3)岁。单发结石198例,多发结石103例。患者表现为右上腹疼痛伴发热寒战,体检见右上腹压痛、肌卫增强,Murphy症阳性。经影像学检查确认为急性胆囊炎。340例患者按病程分为实验组192例(72 h内手术)和对照组148例(72 h后手术),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一般情况等方面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gt;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实验组 患者就诊后行急诊手术,于发病72 h内手术。所有患者采用四孔法LC手术,气管插管全麻后取仰卧头稍高位,于脐上或下缘做10 mm弧形切口,置入气腹针,建立人工气腹,压力1.4~1.6 kPa,由脐部切口常规置入腹腔镜,观察胆囊与周围组织黏连情况,分别于剑突下、右锁骨中线肋下缘和右腋前线肋下水平做切口置入器械进行操作,小心分离黏连组织,前后结合暴露胆囊三角,确认胆囊壶腹部,分离周围组织,显露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夹闭两端后离断,顺逆结合把剥离胆囊并切除。彻底止血创面,常规置引流管,退镜[1]。
1.2.2 对照组 患者入院后行常规抗炎抗感染及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合理使用阵痛及镇静药物[2],待患者一般情况控制后行手术治疗,手术时间均在发病72 h之后,手术方法同实验组。
1.2.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中转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等进行观察。
1.3 随访
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27例因失去联系中断随访,313例完成随访,其中297例定期来院复查。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两组患者计数资料比较使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P lt;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中转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情况比较
实验组8例因为胆囊三角黏连致密,解剖结构不清中转开腹手术;2例因为胆囊三角出血不能控制而中转开腹手术,中转率5.21%(10/192)。对照组11例因胆囊三角黏连致密,解剖结构不清而中转开腹手术;2例因胆囊床出血中转开腹;1例因横结肠瘘而中转开腹,中转率为9.46%(14/148)。手术时间实验组平均(49.6plusmn;15.4)min,对照组平均(67.6plusmn;18.7)min。住院时间实验组平均(7.2plusmn;3.1)d,对照组平均(13.6plusmn;4.3)d。实验组中转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lt;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实验组并发症率为4.17%(8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4例,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粘连性肠梗阻2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发生切口感染1例,腹腔感染1例,经抗感染及积极换药处理后痊愈;对照组并发症率7.43%(11例),发生肺部感染5例,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肠梗阻2例,保守治疗后痊愈,切口感染2例,膈下脓肿1例,抗感染及引流后痊愈,胆汁漏1例,开腹行胆总管切开置T管引流后治愈。实验组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lt; 0.05)。见表2。
3讨论
急性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其病理基础胆囊管梗阻,可由于细菌感染、胆囊内浓缩胆汁刺激导致胆囊颈部黏膜充血水肿,形成梗阻或结石梗阻胆囊管。一旦梗阻被解除,胆囊内容物可正常排放,囊内压恢复正常,炎症反应可迅速改善;如果梗阻得不到解除,胆囊内压力升高,胆囊血液循环受阻缺血坏死,病情可由单纯性炎症、化脓性炎症、囊壁坏死穿孔的规律发展[3]。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是外科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主要手段,但在手术时机上一直存在争议。传统认为,急性胆囊炎的急性反应期,胆囊及周围组织炎症反应强烈,水肿充血明显,组织脆弱,手术分离风险大,易造成组织损伤及出血等并发症,因此应在控制炎症后延期手术[4]。而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进步,多数学者倾向于行早期手术,发病72 h内胆囊病理变化以炎性充血水肿为主,组织黏连相对较少,容易分离,解剖层次清晰,手术分离难度小。即使胆囊化脓、坏疽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