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综合疗法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疗效.docVIP

浅析综合疗法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疗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综合疗法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疗效

浅析综合疗法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疗效  论文联盟编辑。 摘要:小儿慢性腹泻病是小儿消化系统常见病,病因复杂,治疗较困难,易造成营养不良、佝偻病等并发症,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甚至引起死亡[1],已成为临床关注热点。作者2005年10月至2009年2月,在常规西药基础治疗上加用传统中药口服和敷脐综合治疗小儿慢性腹泻68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综合疗法 小儿 慢性腹泻 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8例患儿均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2]诊断标准。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3个月~5岁,平均(2.4plusmn;1.1)岁;病程2~5个月,平均2.3个月。临床症状与体征:全部患儿大便次数每日均4次以上;黄稀便28例,水样便17例,黏液便10例,脓血便4例,黏液脓血便6例,豆渣样便3例;伴发热28例,腹胀35例,呕吐26例,脱水25例;轻度营养不良20例,中度营养不良1例;电解质紊乱36例。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脓球(+)~(++)22例,红细胞(+)~(++)23例,黏液(+)32例,脂肪球41例;大便培养:致病性大肠杆菌26例,侵袭性大肠杆菌14例,变形杆菌6例,霉菌2例。将68例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基础治疗,包括调整饮食结构、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根据大便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并给予黏膜保护剂、微生态制剂以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口服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为主,同时佐以中药敷脐治疗。主方用七味白术散随证加减。方药组成:党参、黄芪、苍术、茯苓各10g,木香、藿香各6g,炙甘草3g,葛根8g,乌梅5g。伴便溏不臭、完谷不化、四肢不温,加干姜、肉桂;腹胀加大腹皮、砂仁;大便伴黏液、肠鸣腹痛,加黄芩、黄连、白芍;大便稀烂夹有奶瓣不消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加焦三仙。本方用量为2岁以上小儿,2岁以下小儿剂量酌减。每天1剂,水煎2次,取汁150~200ml,分次频服。中药敷脐:药用肉桂、吴茱萸、丁香、五倍子,各等份,共碾细末,以成药藿香正气水调和均匀,摊于伤湿止痛膏或胶布上,直径约2cm,厚约0.4cm,对准患儿脐部贴上即可(使用前用酒精棉球将脐周擦净),每日换药1次。两组患儿均治疗7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  1.3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的标准[2]。痊愈:患儿大便次数性状恢复正常,饮食恢复正常;有效:患儿大便成型,次数减少,但较正常较多,其他症状改善;无效:患儿大便次数形状无明显改变,甚或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chi;2检验。以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详见表1。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lt;0.05 3 讨论 小儿腹泻病是我国儿科的最常见疾病,而慢性腹泻是小儿腹泻病中治疗最困难的一型。小儿慢性腹泻(chronic diarrhea disease,CDD)是指腹泻病程在2个月以上,大便的性状改变与次数增加[3]。CDD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且多为功能性腹泻[4]。CDD病因复杂,部分患儿与原发性或继发性食物过敏密切相关,常伴有继发性双糖酶尤其是乳糖酶缺乏或由于感染,肠道致病微生物的作用致肠粘膜损害;或由于急性腹泻治疗不当,滥用抗生素所致。慢性腹泻会影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吸收、导致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和继发感染等恶性循环状态,是小儿腹泻病死亡的重要原因[5,6]。因此,对小儿慢性腹泻病的研究及治疗已成为众多学者的关注热点。  对慢性腹泻患儿一般不主张用抗生素,如明确病原体,尽量使用小剂量、窄谱、非联合用药,以避免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性腹泻。已确诊为肠道菌群失调腹泻,则应停用原抗生素,根据菌群分析可采用微生态制剂,补充人体正常生理菌群,调整肠道菌群平衡,抑制并清除肠道中致病菌,减少肠源性毒素的吸收,促进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激发机体的免疫力[7]。但大多数单纯使用抗炎、营养支持、微生态疗法、肠黏膜保护剂等各种治疗后往往疗效欠佳。祖国医学认为,小儿慢性腹泻是脾气虚而致脾胃不和引起的。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脾常不足,由于调护失宜,或急性腹泻期间抗生素使用不当损伤脾胃,或久病迁延不愈,久泻必虚,而致脾胃虚弱。脾虚则运化失司,胃弱则不能运化水谷,因而精微不布,清浊不分,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气下陷,湿滞大肠而为泄泻。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