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猕猴桃采后致病菌分离及中草药提取物对其抑菌效果浅谈
猕猴桃采后致病菌分离及中草药提取物对其抑菌效果浅谈
猕猴桃采后致病菌的分离及中草药提取物对其抑菌效果初探
猕猴桃是深受消费者和果农喜爱的水果。采收期在9-10月,很多地方正值气温较高的季节,加之猕猴桃是呼吸跃变型果实,在常温下极易软化和腐烂变质。猕猴桃不耐贮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贮藏期间有青绿霉或者软腐病状的病菌侵入引起了各种病害及腐烂。因此采收后应尽快放在适宜的贮藏条件下,并采取有效的防腐保鲜措施。
随着湖南省猕猴桃产量的不断增加,猕猴桃的贮藏将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为了让消费者吃到安全而又卫生的水果,各个国家的科学家都在致力于寻找一种新的保鲜技术、一种能够代替化学药物的保鲜产品。同时,非化学性的杀菌剂用来控制果实采后的病害将成为以后长时间的研究热点并形成一个发展方向。很多研究发现,植物的粗提物和它的挥发油等用于控制果蔬采后致病菌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猕猴桃病果来源于湖南省猕猴桃主产区及湖南省园艺研究所白有冷库;新鲜果实于湖南省园艺研究所果园摘取。
1.2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的配制
取200g清洗干净并去皮的马铃薯,切成2cm的小块,放入干净的锅巾,煮沸30min,用纱布过滤至三角瓶中,随后加入20g葡萄糖和20g琼脂,待其充分融化后,加水至1000mL,121℃高压灭菌20min,冷却后储存备用。
1.3 感病猕猴桃病原菌的分离
用试验专用刀将猕猴桃果实的感病组织切下,用接种针挑取放入70%的酒精巾浸泡30s左右,迅速放人1%的次氯酸钠溶液巾浸泡lmin,随后用无菌水清洗2-3次,放入倒好PDA培养基的平板中,置于28℃培养箱黑暗培养3d左右。分离纯化3次获得纯化菌种后移入试管中,放入4℃冰箱保存备用。
1.4 病原菌的回接验证及分析鉴定
取分离到的病原菌,采取有伤接种的方式,将其接种到表面干净并消过毒的健康果实上。接种过的果实放置于带有加湿功能的培养箱中常温培养。如果重新接种后果实发病的病状与贮藏时病果的症状相符合,随后从发病的果实上再次分离得到病原菌。参照魏景超的《真菌鉴定手册》做进一步的鉴定。
1.5 病原菌致病性试验
将长势良好的适龄PDA培养基平板上的菌落用灭过菌的打孔器打出直径为4mm的菌饼,留以备用。将新鲜的猕猴桃果实表面消毒后,采用刺伤接种的方式,将打好的菌饼菌丝面紧贴在果实表面上。放入清洗干净的瓷盘中进行保湿,随后置于培养箱中常温培养。
定期观察接种后果实发病的情况并测量病斑的直径,根据发病果实的病斑大小判断该病菌致病性的强弱。无致病性的将其记为“-”,有致病性的记为“+”,致病性的强弱分别采用1、2、3、4个“+”表示,划分该强弱的标准分别为病斑直径xle;5mm、5mmlt;xlt;10mm、10mmlt;xlt;15mm、15mmlt;xlt;20mm。病菌的菌斑直径采用“米”字形来测量3次重复后求平均数。未接种病菌的新鲜果实作为对照。 lt;br=““gt; 1.6 中草药提取物对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采用生长速率法,将巾草药提取液和PDA培养基混合均匀制成带药培养基,随后倒入9cm的培养皿巾,冷却。在平板培养皿巾央接种直径为4mm的病菌菌饼。早期筛选发现.当巾草药提取液浓度为8.25mg/mL时,抑菌效果最好。以相同量的无菌水代替药液作为对照,提取物对类似青霉病原菌的抑菌效果采用改良的生长速率法。
菌落直径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3次重复求平均数;根据菌落直径计算菌丝生长相对抑制率(%)=(对照的菌落直径一处理的菌落直径)/对照的菌落直径times;lOO。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分析
根据常规组织分离法从采集回的猕猴桃发病果实内分离出9株致病真菌,其命名如表1所示,将他们置于PDA培养基、28℃培养箱巾培养,观察其形态发现,青I-I,青4-1-1,青4-1-2,青4-2,青9-2,青11-2,青12-4菌落形态特征一致。绿1和灰1分别为特异性状致病菌。
2.1.1 青霉菌的菌落形态 菌落的颜色呈现出暗青色,粉粒状,生长速度较快,边缘呈白色。从背面观察培养基,发现基质由浅黄色慢慢变为黄褐色,并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深。镜检观察分生孢子梗无色,一端具1-3个分枝,扫帚状;分生孢子呈念珠状串生,单孢无色,近球形;该菌株在果皮及内部形成,开始为水渍状,边缘不明显,之后长出菌丝,慢慢形成青色霉层,深褐色水渍斑扩展,有较重霉味。综合特征及其引起的症状,将病菌命名为青霉菌。
2.1.2 黄腐病菌的菌落形态菌落直径生长至9cm,覆盖住整个培养皿。培养初期,菌落生长为白色,气生菌丝稀疏,呈绒毛状,后来慢慢变为绿色。在培养基的表面和培养基底部会形成黑色的颗粒状物,为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在显微镜下观察为无色,单胞,椭网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