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血证证治浅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瘀血证证治浅谈

瘀血证证治浅谈  【关键词】 血瘀;中医药疗法   【关键词】 血瘀;中医药疗法   凡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停留体内,或行血不畅,壅遏于经脉之内,瘀积于脏腑器官组织,失去其生理功能的均称为瘀血。“瘀”字最早见于《楚辞》,曰“形销铄而瘀伤”;《说文解字》曰“瘀,积血也”;《内经》中有血凝泣、恶血、留血、凝血、血菀等。《金匮要略》云:“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瘀血。” 现代 认为血瘀证应包括血液停积、血流不畅、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 发展 及其继发变化的全部病理变化过程。 毕业论文   1 病因病机   1.1 外感病邪 外感六淫皆可致瘀,以寒邪多见。《灵枢#12539;痈疽》说:“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说明寒邪可使血行停滞瘀阻。火燥热邪煎熬伤血,久则形成干血劳瘵;伤寒邪热入里,热与血结而病蓄血。叶天士曰:“夏月热久入血,最多蓄血一症。”张仲景《伤寒论》有“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也”、“发热七八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伤寒有热,少腹满,为有血也”之 说,说明火燥热邪也可致瘀。 1.2 情志所伤 情志所伤可使阴阳气血失于条达,气血逆乱,致气滞血瘀。《素问#12539;调经论》云:“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12539;生气通天论》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譬如大怒可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常见两胁肋疼痛。 1.3 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恣食肥甘,饮食偏嗜可损伤血脉, 影响 血行而致瘀血。《素问#12539;生气通天论》云:“膏梁之变,足生大丁。”可见饮食失节亦可导致瘀血。 论文代写   1.4 外伤因素 外伤因素常是发生瘀血的重要因素。《灵枢#12539;贼风》云:“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则血气凝结。”《诸病源候论》:“血之在身随气而行,常无停积,若因堕坠损伤,即血行失度,皆成瘀血。”可见各种外伤均可导致血行失常而致瘀。 论文代写 1.5 出血 《血证论》曰:“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离经之血,或排于体外可视,或存于体腔,或停滞肌肤,无论何种,总有血液滞留停积成瘀。”另外,止血不当而使离经之血阻于脉内,也是致瘀之因。 1.6 其它 久病、年老、工作环境、职业病史等亦与瘀血形成有关。 论文代写   2 治则治法   《内经》强调要和血,即疏通经络,调节气血。如《素问#12539;至真要大论篇》曰:“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强调攻逐瘀血,并创制许多活血化瘀方,如大黄虫丸、大黄牡丹汤、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等。朱丹溪主张对“有瘀血留滞之疾病,当用破血行气药,留尖桃仁、香附之类”。傅山 治疗 瘀血证多在益气养血基础上,佐以行血活血之品。他认为“补气以生血,新血生而瘀自散”。温病学家叶天士认为,外感热病入血分易致血热血瘀,当用凉血活血解毒法,并倡导“病久入络”、“久病多瘀”学说。王清任认为,治疗瘀血证当以补气为主兼以活血,他认为气虚是造成血瘀的重要因素。如其在《论抽风不是风》中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唐容川在《血证论》中强调按血瘀之部位选方用药,曰:“瘀血著留在身,上下内外各有部分不同,分别部居,直探巢穴,治法尤百不失一。审系血瘀上焦,则见胸背肩膊疼痛麻木逆满等证,宜用血府逐瘀汤或人参泻肺汤加三七、郁金、荆芥,使上焦之瘀一并廓清;血瘀中焦,则腹中胀满,腰肋著痛……宜甲己化土汤加桃仁、当归、姜黄主之……血瘀下焦,腰以下痛,小腹季肋胀痛……宜归芎失笑散主之。”   2.1 治疗原则 论文代写 2.1.1 祛除病因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说:“凡治病,必先识因,不知其因,病源无目。”治疗瘀血证亦如此。寒凝血瘀者宜温散寒邪;热结血瘀着宜清热凉血;气滞血瘀者宜疏理气机;气虚血瘀者宜益气补虚;痰阻血瘀者宜祛痰化瘀。 毕业论文 2.1.2 辨病辨证相结合,标本兼治 辨病辨证相结合有利于严密掌握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的变化,看到疾病的本质,为治疗提供依据。标本是相对的,如正气是本,邪气是标;病因是本,症状是标;原发病是本,继发病是标等。一般而言,治本是最根本的,但在某些情况下,要采取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2.1.3 整体观念,三因制宜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将各脏腑、组织和器官联系在一起的统一的整体。因此,瘀血的治疗,也不能单纯着眼于瘀血,要考虑到气血津液的关系及各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做到三因制宜。 毕业论文 2.2 治疗 方法 瘀血的致病因素繁多,而且常常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