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心理学-欢迎来到吴澄波的家
社會心理學 講師:吳澄波 團體對個人的影響 1.從眾行為(conformity) 2.社會腳本(social script) 3.團體迷思(group thinking) 4.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 5.社會懈怠(social loafing) 從眾行為(conformity) 在團體的壓力下,對自己的信念或行為做出改變(Kiesler Kiesler, 1969)。如:高速公路塞車,你害怕觸犯交通法規,不會走路肩。但是當許多車子都開始走路肩時,你很容易跟著有路肩,產生相同的從眾行為。 其他例子: 社會腳本(social script) 1/2 在團體裡,只要我們被賦予某個社會角色,這個角色應有的樣子和行為,很容易就能表現出來,就像按照某個角色的劇本演出。這種現象稱之「社會腳本」。 如果在團體裡,我們被去個人化,有一些平常不敢做的行為也就變得大膽敢做。如:你參加遊行活動,你處在群眾裡,會變得特別「High」,平常不敢對警察挑釁、丟雞蛋,但是在團體裡,你會覺得安全,那些激烈的行動就敢表現出來。 社會腳本(social script) 1/2 個人會學習外在的社會角色,表現出大眾覺得他們應有的行為而不敢有所不同,但一個人太過於受到社會角色劇本的規範時,就越不可能產生自己應有的本性,做自己的主人,而受到外在環境的宰制。 其他例子: 團體迷思(group thinking) 我們常會覺得團體的決策應比一個人的決定來得好。俗語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但有時候團體決策會犯比一個人決策還容易出現的錯誤。 其他例子: 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 人對於緊急事態的反應,在只有自己時,與在場有其他人時,有很大的不同。當有其它他人在場時,個體會抑制利他(協助他人)的行為。這是因為旁觀者產生「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的緣故。旁觀者常會覺得別人應該會採取行動,所以自己不做什麼應該沒有什麼關係。 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 <案例>1/5 1964年3月,在紐約的克尤公園發生了一起震驚全美的謀殺案。一位年輕的酒吧女經理,在凌晨3點回家的途中,被一不相識的男性殺人狂殺死。這名男子作案時間長達半個小時,當時,住在公園附近公寓裡的住戶中,有38人看到或聽到女經理被刺的情形和反覆的呼救聲,但無人伸出援手,也沒有人及時打電話報警。直至最後才有一名鄰居打電話給警察,警察在兩分鐘內抵達,但該名女子已氣絕身亡,歹徒也早已駕車逃逸。 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 <案例>2/5 事後,美國大小媒體同聲譴責紐約人的冷漠。1968年美國紐約兩名心理學家,John Darley及Bibb Latane經過一系列研究,對這種冷漠的現象有了詮釋,他們稱它為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 旁觀者效應簡單的說就是:人對於緊急事態的反應,在只有自己時,與在場有其他人時,有很大的不同。當有其他人在場時,個體會抑制利他(協助他人)的行為。 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 <案例>3/5 有研究證明,當有他人需要幫助時,如果受試者認為自己是唯一的旁觀者,有百分之八十五的人會立刻前去幫助對方。 若受試者認為除了自己之外,還有另一個人也知情,則前去救援的比率就降至百分之六十二。 最令人驚訝的是當受試者認為還有其它四名受試者也聽到時,會伸出援手的比率更降至百分之三十一。 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 <案例>4/5 他們認為之所以會有旁觀者效應出現,主要是當旁觀者出現時,會導致利他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的效果。即個體不清楚到底誰應該採取行動。幫助人的責任被擴散到每個旁觀者身上,這樣每一個人都減少了幫助的責任,容易造成等待別人去幫助或互相推諉的情況。 此外也有人解釋為:在任何緊急事態中,為了作出反應,就必須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停下來,去從事某種不尋常的、沒有預料到的、超出常規的行為。在單個人時,他可以毫不猶豫地採取行動,但由於其他人的在場,他會比較冷靜,觀察一下其他人的反應,以免舉止失措而受到嘲笑。 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 <案例>5/5 了解了旁觀效應後,我們便可以逆向操作以獲得他人的救援。 也就是說當你在呼救時,千萬別只是大聲嚷嚷,妳應該趕緊找到週圍最具正義感的對象,通常以17-25歲的年輕男子最佳,因為血氣方剛,所以不會顧慮太多,往往有求必應,直接看著他請求他幫忙。這樣所有救援的責任便會落在他一人身上了(因為大家都會看他是否行動),只要他一行動,便會刺激其他人一同協助。這樣受到救援的機率就高的多。 社會懈怠(social loafing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