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日治时期台湾传统文人女性观
《臺灣史研究》
第十六卷第一期,頁 87-129
民國九十八年三月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
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女性觀
李毓嵐∗∗
摘 要
由於 1920 年代以降,臺灣女性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導致婦女投入職場,婦
女解放運動開始出現。而傳統文人這一群體,依過往刻板印象,他們深受儒家經
典薰陶,對婦女之觀念較為保守,其在新時代衝擊下有何轉變,實為一值得探究
的課題。本文乃利用傳統文人的詩文作品和日記,窺探其對女性的看法。
傳統文人的固有女性觀是以傳統道德標準要求女性,常歌頌具備貞、孝、節、
烈德行之女子,但己身卻蓄妾,且以出入風月場所為風雅,呈現嚴以律人、寬以
待己的現象。
迨至 1920 、1930 年代後,他們對於女性已有許多較為進步的看法,例如重視
女子教育、提倡男女平等、肯定職業婦女、贊同女子體育、獎助女性文人、鼓勵
妻女參與公眾活動等。但是傳統文人之間仍存在著個別差異,而且大多數仍固守
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認為女子受教育之目的在成為「賢妻良母」,女子
從事體育之目的在於生育健康的下一代,可見其眼光仍有侷限。
關鍵詞:傳統文人、女性觀、林獻堂、張麗俊、林癡仙
∗
本文初稿曾於 2008 年 12 月 3 日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主辦「臺
灣研究在尼德蘭與臺灣史新研究研討會(三)暨 2008 年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年會」宣讀。感
謝與談人張隆志教授、與會之學術先進以及兩位匿名審查人,提供諸多寶貴的修改意見,謹致謝忱。
又,本文乃筆者博士論文〈世變與時變: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肆應〉其中一部份增修而成,博
士論文寫作期間,承蒙吳師文星逐字逐句審訂,方能奠定本文完成的基礎。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國立空中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來稿日期:2008 年 12 月 31 日;通過刊登:2009 年 4 月 16 日。
88 臺灣史研究•第十六卷第一期
一、前言
二、傳統文人的固有女性觀
三、女性觀的改變
四、對男女社交公開的拒斥
五、結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前言
1920 年代以降,臺灣女性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據楊翠研究,當時《臺灣民
報》中有許多關於婦女婚姻、教育、經濟、參政等議題之言論,婦女解放運動也
開始出現。大正 14 年(1925 )2 月 8 日,彰化地區的知識階級婦女組成臺灣第一
個婦女團體「彰化婦女共勵會」;昭和 2 年(1927 )新文協在會則第七條中,明
確規定設置婦女部;大正 15 年(1926 )成立的臺灣農民組合,也於昭和 3 年(1928 )
2 月設置婦女部,由葉陶擔任婦女部長。1 同時,由於總督府廢纏足、興女學之
政策,臺灣女性的生活空間逐漸變大,婦女開始投身職場,雖然大多侷限在護士、
助產士、教師、女工及服務性質之公車車掌、交換姬(電話接線生)、女給(女
招待)等職務,但已呈現出新興氣象。任看護婦、助產士、教師必須學有專精,
即使是當電話接線生和車掌也要具備公學校畢業學歷,2 因此,職業婦女的出現
是日治時期女子教育日漸普及的成果。
當時臺灣男性對於婦女力求提升地位,並扮演新的社會角色有何看法,頗令
人好奇。關於日治時期男性的女性觀,洪郁如曾以 1900-1915 年之解纏足運動為
1 楊翠,《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 )》(臺北:時報文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