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武冈魅力教师群《读书的方法》讲座稿.doc

武冈魅力教师群《读书的方法》讲座稿.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武冈魅力教师群《读书的方法》讲座稿

读书的方法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朝阳小学方西河 上次在群中拜读了潘荣璋教授的《学习的途径》讲座,深受启发。一个人从出生起,就开始了学习之旅。到学校毕业参加工作时,很多人觉得自己是“学习已经结束”,一门心思去工作就行了。大家千万别笑话,说这是我的观点。其实,这个观点是“大人物”的。我在中国教育学会顾明远会长的著作中读到,他早年参加一个国际性的继续教育会议(当时中国尚没有继续教育的概念),面对国外继续教育蓬勃发展的态势,他很自豪地说,我们中国不需要继续教育,学生从学校毕业以后,一直工作到退休。这是大意。这说明一个问题,当时很多人并不需要学习就能工作到最后。但是,现在不行了。知识爆炸的时代,一天不学习,真赶不上同事了。因此,想尽办法去学习,是成长的需要。 不过,新的问题又来了。有人说,我一直在学习呀?书本、报刊、网络等等,但总不见成效呢?我要说的是,这个问题其实与学生大量阅读后仍然写不好作文很相似,也就是说,一个人确实用心学习了,或者说天天都在学习,但没见多大的起色。为此而感到苦恼。什么原因呢?我觉得应该是读书的方法有问题。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交流。 一是管理时间的方法。 二是简单易行的方法。 三是咬文嚼字的方法。 四是学以致用的方法。 先说第一个方法,管理时间的方法。 很多人都说,我想读书,但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读。这个观点很普遍,似乎是无解的难题。我要说,这只说对了一半。不信,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别人有时间,而你却没有时间呢? 我们不妨把工作总量与工作效率和时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一番研究。一般来说,工作总量是不会变小的,但工作效率却是可以提高的。也就是说,在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这个公式里,如果我们提高了工作效率,那么实际耗费的时间就小得多了。再看那些名人,工作很忙,但仍然有时间读书。因为,他们已经实现了“良性循环”,即大量读书——高效工作——节省时间读书……而说没有时间读书的人,则卷入了“恶性循环”中,读书不多——效率不高——工作时间长——更没时间读书…… 以我为例,我一直担任班主任,还负责中国儿童报新闻报道,去年还写了40多篇评论,其他内容的文章也有40篇,但,每天仍然有时间读书。我就是因为读书下了功夫,做起事来很快。像接到一个教研课《红楼梦导读》的任务,十多分钟就有了方案,只做个课件就能教出,并且评价不借,还登上了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承办的国培班的舞台。试想一下,我们很多老师一听到教研课,脑袋马上大了,没有个把月的功夫找不到感觉。一堂课尚且如此,如何有时间读书呢? 当然,我们管理时间方面,不妨把“边角料”时间运用起来。古人有“三余读书法”之说,即利用冬天、雨天和晚上读书。现在虽然不讲“三余”,但像做客、出差、等车等等,我都会带一本书。上班下班路上,我也是边读边走。我正是这样把别人丢掉的时间利用起来,才读了不少的书。 这样读书还有很多好处,比方说,学生把我这招学到手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习惯也就与众不同了。只要学生跟着读起来,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老师也是一样。 二是简单易行的方法。 读书,很多人会抱怨三个字——“记不住”。不错,年纪大了,记性就差了不少,记不住是很正常的事。怎么办?我的办法就是用再简单不过的办法——重复重复再重复。 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当班主任,接手一个新班,一个星期左右会把学生都认下来。个学期以后呢?当然更加熟悉了。这就说明重复的重要性。其实,说记性不好的人,主要还是思想上不重视,给自己找理由。不信,你看看,手机换了无数个,新的功能我们不是都记住了吗?难得读书,真是就那么容易忘掉? 我们在这里,不妨引用曾国藩《家训》中的一段话来说明一下。 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读,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 这段话虽说是讲写诗的,其实也能看出读的重要性。先是“高声朗读”,再是“密咏恬吟”。不管哪种办法,下的功夫越多,效果越好。 我就是这样读书的。一本书拿到手,不知要读多少遍。像《洪镇涛语感教学实录》,我读了20多遍,10个课堂实录中的9个,我差不多都背得。《金批水浒传》,我也读了好几遍,现在有空还在研读。 重复得多了,很多内容自然而然地记了下来。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去背一背,效果当然会更好。我背书的习惯源于一次课堂教学中的意外。记得那是2002年,我教《迷人的张家界》,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背诵。课堂上我边读边背,一节课不到,就把全文背了下来。谁知,学生根本不相信,硬说我事先准备好了。我只好当场背书,内容为他们的课外书中的任意一段,时间是看3遍就背。考试时,我拿着《掌中宝》《小学生作文选》《哈利.波特》凝神静思,读完一遍便试背,没记住的再看一眼,之后再背第二遍。当我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