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章石油成.ppt

  1. 1、本文档共8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章石油成

第一章 石油生成 (Formation of Petroleum) 石油:指地下天然产出的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沥青)的烃类混合物。 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原油(Crude Oil) 是石油的基本类型,赋存在地下储集层内。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呈液态。 粘度100mPa.S—稀油;100mPa.S—稠油。 烃类(Hydrocarbon) 指全部由氢和碳原子构成的化学混合物 (CH4,C2H6 ...) 五、 油田水 (二)、 油田水的化学组成 无机组分 (占绝大部分) 有机组分 (含量一般很小) 基本以离子形式存在 Na+ K+ Ca2+ Mg2+ Cl- SO42- HCO3- CO32- 烃类气体 苯 甲苯 环烷酸 酚 (找油的重要水化学标志) 钡 缌 铵 溴 碘 硼… Alberta盆地Nisku地层水中的苯 苯的浓度(ppm) 距生产井区的距离(英里) 未发现的油 探井 地层水中可检测到的苯和甲苯 利用水化学方法直接找油 五、油田水 单位体积水中各种离子的总含量称水的矿化度。 用 mg/L 或 ppm 表示 (ppm-重量百万分数; 1ppm = 百万分之一) 换算: mg/L = ppm/水的密度 (三)、油田水的矿化度 油田水通常以高矿化度为特征 (数万-数十万ppm) 地表河水/湖水多为淡水 (数百ppm) 海水的平均矿化度为35000 ppm 矿化度资料可用于研究油气藏保存条件及圈定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域 油田水的矿化度常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地层水矿化度随深度的增大而增高 (据Dickey,1979)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宾夕法尼亚系Cherokee砂岩) 五、 油田水 油田水是天然水的一部分。人们常根据水中离子的组合及其比例将水分成不同类型。 目前应用较广的是苏林(1946)提出的分类方案。根据这一方案,天然水可分为四种基本水型: (四)、 油田水的类型 硫酸钠型(Na2SO4) 重碳酸钠型(NaHCO3) 氯化镁型(MgCl2) 氯化钙型(CaCl2) 地表水 原生水 水型 浓度(meq%)比 Na Na-Cl Cl-Na Cl SO4 Mg 1 1 0 1 1 0 1 0 1 1 0 1 苏林分类的主要水型 (据Dickey,1986) 五 油田水 油田水的水型以氯化钙型为主,其次为重碳酸钠型,而硫酸钠型和氯化镁型较为罕见。 五 油田水 (五)、油田水的物理性质 (一)比重:一般 1。矿化度越高,比重越大。 (二)颜色:一般不透明而呈浑浊状;并常带有颜色。 (三)溴味:常具汽油味或煤油味,有咸味、苦味、腐臭味(含H2S时)。 (四)导电性:因含多种离子而导电。矿化度越高,导电性越好。 ( 用途:电测井解释 油 气 水层 ) 第二节 油气生成 现代油气生成理论认为: 保存在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在不断埋深的过程中, 在细菌、温度等因素的作用下,经历未成熟、成熟和过成熟等阶段,陆续转化成石油和天然气。 一、油气成因无机说和有机说 两大学派: 有机成油说—生物有机质在沉积成岩过程中演化而成的。 无机成油说—无机物合成的,来源于地球内部或宇宙中的C、H元素。 (一)无机说 (碳化物说,宇宙说,岩浆说) (二)有机说 1. 早成说:沉积有机质在成岩作用早期(温度不高,细菌作用明显)生成的石油。 2. 晚成说:沉积有机质在成岩作用晚期,由不溶有机质(干酪根)在温度作用下生成的。 --干酪根生油说 二、石油有机成因说的证据 1. 沉积岩中的油气田:占99.9%,海相沉积,陆相沉积。 2. 油气的地质年代分布与有机质分布状况吻合(煤、油页岩等); 3. 近代的海、湖相沉积中发现了有机质向油气的转化的过程.(smith,1954,诺贝尔奖) 4. 油气化学成分的复杂多样性及C/H比值(5.9—8.5%之间)的大致一致性与生物有机质相关性好 5.已知油气层温度大多<100℃,极少超过140℃,说明低温生成; 6.石油中金属卟啉类化合物,异戊间二烯型烷烃类,旋光性与生物成因密切相关; 7.上新世至更新世地层发现商业油藏,说明生成石油并聚集成藏的时间大约不到一百万年。 “唯海相生油论”----陆相生油(我国,潘钟祥,1941)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