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邮票背后暗藏的历史谜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揭秘邮票背后暗藏的历史谜团

来源: 编者按:如今大多数人集邮只关注邮票本身,却很少去探寻这些邮票背后的故事。其实,把集邮当作学问来做,不仅能让我们搞清楚哪些是真正值得收藏、投资的好品种,探寻到有趣的故事,还有机会揭开一些历史上的谜团。 邮票“红印花” 中国邮史第一大悬案真相 中国最昂贵的邮票“红印花”,只有那些在原票上加盖了汉字的“红印花”,才是真正的邮票,可那些没有加盖汉字的原票,在100年前又是做什么用的呢?明明是清朝的产物,为什么原票的票面上竟然全是洋文呢?这可是中国邮史上最著名的悬案。 历史上,很多人一直以为,“红印花”原票是作为印花税票而被印制出来的,这从它的名字中似乎也能得到证明。但事实并非如此。 第一,当年主管清朝海关和邮政业务的英国人赫德确实向清政府提议过开征印花税,还在奏折中写道:“估计一年的税额可达500万银元。”但实际上,“红印花”原票的总发行量只有65万枚,每枚面值3分,总计才1.95万银元。这与奏折中说的500万相差也太大了。 清代芜湖商埠邮票 第二,如果“红印花”真的是印花税票,那就要推广到民间,被老百姓广泛使用,可为何票面上竟然没有一个汉字?再说,当时的印花税业务也不是海关的管辖范围。如果真是印花税票,那“红印花”怎么会一直锁在上海海关的仓库里呢?嘉藏文化转载,这些疑问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一位菲律宾华侨的一件稀世藏品的出现,才揭开了所有的谜团。 这位华侨展示的是100枚连张的整版票品,存世仅1版,名叫“棕印花”,与“红印花”原票的图案极为相似,被称为“姊妹花”。上面的一段英文泄露了“棕印花”和“红印花”的天机。大致意思是“该100枚票品,面值总计3元,贴于进口货物报关签单上使用”。 清代时期厦门、宁波、香港、上海四地通用商埠邮票新票 原来,“红印花”原票并不是什么印花税票,而是进口商品报关时用的一种凭据。由于当时海关把持在洋人手里,自然就没必要在上面印上中文。 就这样,随着一件邮界瑰宝浮出水面,被世人争论了近百年的“红印花”身世之谜,终于真相大白了。后来,清朝开办国家邮政,“红印花”被大量加盖成正式的邮票,而现今仅存的原票数量只有区区53枚,单枚价值达80万元,一枚四方联更是达到300多万的天价。 清阔边大龙邮票,三枚全一套(全新未使用) 中国首枚邮票不是“大龙” 很多人都知道:世界第一枚邮票叫“黑便士”,1840年英国人罗兰·希尔最先发明了这个新鲜玩意;很多人还知道:中国第一枚邮票叫“大龙”,1878年“老佛爷”当政时发明了这个新鲜玩意。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答案是:大多数人只回答对了一半。“黑便士”的确是世界第一,但“大龙”竟然并不是中国第一枚邮票!那么真正在中国出现的第一枚邮票到底长什么样呢? 这才是真正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张邮票——极其震撼的1865年上海工部局整版大龙邮票 号称“中华第一邮”的“大龙邮票”诞生于1878年,它是由清政府发行的第一套邮票。但早在大龙“出生”的13年前,清朝的土地上就已经出现了上面这种邮票,而它的发行者却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国人。 鸦片战争后,上海、汉口、烟台等一批大中城市相继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即商埠。洋人们凭借他们的特权,争相在商埠设立各自的行政机构“工部局”,并下设“书信馆”,负责邮件传递。显然,这些“书信馆”实际上就是殖民者在中国境内擅自开办的地方邮局,而由外国殖民者发行的邮票就叫做“商埠邮票”,也叫“客邮”。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市政厅手绘图 位于汉口路的大英书信馆即英国客邮局 可能是当年发行“黑便士”邮票让英国人发了大财,1863年英国人最早在租借地开办了“上海工部局书信馆”。并在两年后率先发行了“上海工部局大龙邮票”,也就是人们经常戏言的“伪大龙邮票”。当然,这里的“伪”可不是伪造的伪,而只是说它的出身不如真正清朝“大龙邮票”来的正统而已。 此后,汉口、九江、镇江、芜湖、南京、威海卫等地的“书信馆”也陆续印制了商埠邮票。直到1896年3月20日,光绪皇帝实在看不下去了,正式开办了国家邮政,商埠邮票才被叫停。 英国人印制的大龙邮票 仔细看看这张英国人印制的大龙邮票,美术功底实在不敢恭维。画的是龙不龙,虫不虫。与其说是条大龙,倒更像一条肥硕的毛毛虫。显然,初来乍到的洋人还没有把中国龙的精髓吃透。但不管怎么说,这枚邮票毕竟是中国这片土地上出现的第一枚邮票。如今,这些由洋人发行,但却充斥着典型中国元素的商埠邮票已是当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生动的历史记载了。 邮来 / ty13htvv

文档评论(0)

3816976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