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劳动法学奠基人关怀“我是一块煤”(人大法学院).docVIP

忆劳动法学奠基人关怀“我是一块煤”(人大法学院).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忆劳动法学奠基人关怀“我是一块煤”(人大法学院)

忆劳动法学奠基人关怀:“我是一块煤”(人大法学院) (2014-04-29 14:41:22) 标签: 杂谈 《工人日报》( 2014年04月29日 05版) 采访手记 今天,是关怀教授去世整整1个月的日子,选在这一天发表纪念他的文章,不仅是因为时间的巧合,更是源于采编者对这位“最关心劳动者的法学家”、新中国劳动法学奠基人的敬意。 在我的同事中,有很多熟悉关怀教授、对他充满感情的人们,提到这个“老头儿”,无一例外你会听到“好人”、“了不起”这样的评语。很遗憾,记者之前没有见过老人,没有亲身感受他的音容笑貌。随着采访的深入,遗憾的感觉更加强烈,对于这样一位从年轻时就立志关怀劳苦大众、而最终贯彻一生不改初衷的人,多希望能够亲眼看看他慈善的面貌,亲耳听听他洪亮热情的声音……不是因为那些“著名”的头衔,而是因为他那颗仁慈的心。 采访过后,向朋友说起老人,说到他为受了冤屈的劳动者打官司不收一分钱,不厌其烦,一打就是七八年,甚至为此还成了“被告”……刚刚打过官司的朋友感叹:真是太了不起了! 用她的话说,一个人有名望有财富有权势的时候,也就是所谓变得成功、强大的时候,往往心就变得冷漠和麻木不仁了,对与自己无关的弱势人群缺少同情心,更甭提不辞辛苦地去给予帮助了。像关怀老人这样,身处高位却心系贫弱,才是真正慈悲、温暖、有力量的人。但现实中,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 其实,在采访中,记者不仅看到了关怀“闪光”的一面,也在其家人、学生的讲述中,看到了他隐痛的一面。如果采访他本人,也许这些他永远不会说。但我反而因此更加感动。 我想,光荣与隐痛并存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正因为关怀依旧体验着一个老实的普通人所领受的不公,才让他更加和劳动者心心相印,也更知道自己为之奋斗的价值所在。 心怀隐痛却不肯申诉,更不愿想办法去争取自己应得的待遇荣誉,却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心血和金钱花在与自己素昧平生的人们身上,帮助他们争取权益而奔走呼吁……对比之下,关怀让我们更深刻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有着悲悯情怀的人。 在我的心里,与其说他是“当代施洋”,或者什么“杰出”,不如说他就是一个好人。一个给贫弱者温暖、雪中送炭的好人,一个让母亲为之骄傲的好人! 3月29日,我国著名法学家、法学教育家,新中国劳动法学奠基人,中国工会法理论研究和立法实践的元勋,中国人民大学资深教授关怀在北京病逝,享年86岁。 4月16日,记者敲开了老人的家门。迎接我的是他的遗孀、74岁的王雪清,她并没有像服丧者那样穿着让人压抑的黑衣,而是选择了一件绿白点相间的衬衫外罩绿色的针织衫,看见记者手里黄色的菊花,她的眼光闪过一丝安慰和悲情。 没有灵堂,只在门厅的墙上、在摆放关怀母亲彩色遗像的旁边,平静地放置了一张关怀教授的黑白遗像。“我一直跟他说,你妈妈活了96岁,你一定也能像她一样。我们一直有信心,没想到人走得这么快……”她的眼光再次闪过一丝悲情,“不过86岁,也算高寿了。”她自我安慰道。 关家的客厅,各种奖章、纪念品琳琅满目,显得有些杂乱。沙发对面的电视柜上,一左一右花瓶前放着两张尺寸不大的关怀的照片:一张是全国总工会原主席尉健行给他颁奖的照片,由他生前亲手摆放在那里;一张是他晚年的正装照,是他去世后,家人临时摆放的,匆忙中甚至没想起装个镜框。 看得出,屋子仍然是男主人在世时的原貌,只是斯人已去,只有女主人和保姆的房间里,每个角落都渗透出无声的孤寂。 和很多熟悉关怀教授的我们工人日报的同事相比,记者之前从没见过他。想不到我们有这样的缘分,要通过他的家人和学生来讲述他的一生。 一 “‘关怀’的名字是他自己改的,他原名叫关家驹,意思是关家的千里马。大学参加革命,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查,他改名为‘关怀’,意思是他要把关怀劳苦大众当作自己一生的追求。” 望着窗外满目的新绿,王雪清开始了回忆。 第一次见到关怀,是1978年,当时她39岁,关怀52岁。“外表干净,皮肤白,学者的样子。”这次见面,改变了王雪清的后半生,从此,孀居的她带着儿子从四川来到了北京,“我很感谢关怀,给了我一个家,让我的儿子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对关怀我总是心存感激的。”说到这里,她的眼泪第一次夺眶而出。 关怀是中国劳动法学的奠基人,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其实也是中国经济法理论的早期开创者,1981年,他出版了《经济立法与经济司法》,被认为是中国经济法典开山之作之一。但后来关怀做出了选择,把时间和精力全部集中在了劳动法领域,因为他见证了每一次推进劳动立法的艰难博弈,在资强劳弱的现实中,在直接“危及”企业既得利益的法律修改和制定过程中,作为劳动者的代言人不仅需要正义感,而且需要勇气。关怀认为,这正符合自己的人生追求——为劳苦大众服务。 王雪清递给记者一张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教授简介,与其他教授们列举多个研究领域不同,排在首位的关怀教授,在研究领域一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