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1等离子体导论之一.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问题: 物质世界主要是以什么形式(状态)存在?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等离子体课程? 课程目的是什么? 什么是等离子体? * 朗缪尔 Irving Langmuir (1881年1月31日~1957年8月16日) 美国化学家。1881年1月31日生于纽约州布鲁克林,1957年8月16日卒于马萨诸塞州法尔默斯。190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矿业学院,获冶金工程师称号。1906年在德国格丁根大学获化学博士学位。1906~1909年在斯蒂芬斯理工学院任教。1909年起在纽约的通用电气研究实验室研究物理化学,任助理主任,1932年任副主任。 朗缪尔于1912年研制成功高真空电子管,使电子管进入实用阶段。1913年研制成充氮、充氩白炽灯。1924~1927年发明氢原子焊枪。他还研制出高真空水银泵和探测潜艇用的声学器件。他在电子发射、空间电荷现象、气体放电、原子结构及表面化学等科学研究方面也作出很大贡献。他因在原子结构和表面化学方面取得的成果,获得1932年度诺贝尔化学奖。1915年和1920年两度获美国化学学会的尼科尔斯奖章,1918年获皇家学会的休斯奖章和朗福德奖章,1944年获法拉第奖章。1940年起朗缪尔对云和降水微物理学和人工降雨试验作出重要贡献。他在1944年发表《上升饱和冷气流中过冷却微滴》一文后,和他的助手于1946年首次探索用碘化银和固体二氧化碳(干冰)播云降水的可能性。1948年发表《暖积云中连锁反应所导致的降雨》一文,对大云滴在重力场中下落时捕获小云滴的效率和碰撞增长率作了定量的计算,提出云滴破碎-增长的连锁反应时的最小半径和二次破碎时所处的最低高度等新见解,被称为朗缪尔连锁反应。在1948~1951年期间,发表了《干冰在层状云中播撒效应的研究》、《控制积云降水的各种播云技术》、《卷云研究计划中人工影响云层工作的进展》等文。 * 为解释地磁场的变化,19世纪时,C.F.高斯和开尔文等提出高空存在导电层的设想。1924年,Sir E.V.阿普尔顿等通过对无线电波回波的接收,证实了电离层的存在。R.A.沃森-瓦特于1926年首先提出“电离层 ” 这一名称。1925年,G.布雷特和M.A.图夫发明的电离层垂直探测仪,是地面探测电离层的基本设备,为后来积累了大量的实测资料,为电离层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1949年首次在V-2火箭上安装朗缪尔探针直接探测电离层,开创了直接探测的先例。1925 ~ 1932年,阿普尔顿和D.R.哈特里等人创立的磁离子理论,为研究电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奠定了理论基础。1931年,S.查普曼提出电离层形成理论,极大地推动了电离层的研究。电离层研究极大地促进了短波通信的发展。 电离层结构 阿尔芬(Hannes Olof Gosta Alfven, 1908-1995)因在磁流体动力学方面的基本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体物理中的不同部分的卓有成效的应用,尼尔(Louis Eugene Felix Neel, 1904-)因对固体物理学有重要应用的铁磁和反铁磁方面的基本研究和发现,共同分享了197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首先意识到等离子体是宇宙中比固态、液态或气态更为普遍的物质状态的科学家。1942年,他在太阳黑子的研究中发现了太阳中电离气体的磁流体波,现在称之为阿尔芬波。   可用电离层特性参量电子密度、离子密度、电子温度、离子温度等的空间分布来表征。但其研究主要是电子密度随高度的分布。电子密度(或称电子浓度)是指单位体积的自由电子数。电子密度随高度的变化与各高度上大气成分、大气密度以及太阳辐射通量等因素有关。   电离层在垂直方向上呈分层结构,一般划分为D层 、 E 层和F层,F层又分为F1 层和F2层。最大电子密度约为106厘米-3,大约位于300千米高度附近。除正规层次外,电离层区域还存在不均匀结构,如偶发E层(Es)和扩展F。偶发E层较常见,是出现于E层区域的不均匀结构。厚度从几百米至一二千米,水平延伸一般为0.1~10千米,高度大约在110千米处,最大电子密度可达106厘米-3。扩展F是一种出现于F层的不均匀结构,在赤道地区,常沿地磁方向延伸,分布于250~1000千米或更高的电离层区域。   电离层分层结构只是电离层状态的理想描述,实际上电离层总是随纬度、经度呈现复杂的空间变化,并且具有昼夜、季节、年、太阳黑子周等变化。由于电离层各层的化学结构、热结构不同,各层的形态变化也不尽相同。 阿尔文 Hannes Alfven 瑞典磁流体力学和等离子体物理学家,天体物理学家。1908年5月30日生于瑞典诺尔彻平。1926年入乌普萨拉大学,1934年获博士学位,1940年起任斯德哥尔摩皇家理工学院教授,1967年起兼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执教。曾获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文档评论(0)

006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