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战国时期魏国才流失与其衰亡的关系.doc

浅析战国时期魏国才流失与其衰亡的关系.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战国时期魏国才流失与其衰亡的关系

浅析战国时期魏国人才流失与 其衰亡的关系 [内容摘要] 战国时期,魏国历史长达178年,魏文侯时期曾经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盛的国家。但魏惠王时期却数败于齐,丧失了霸主地位。魏惠王以后魏国更是江河日下,逐渐走向灭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魏国人才的严重流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魏国从武侯开始由于人才的流失和后期用人的失误直接加速了其走向灭亡的脚步。 [关键词] 战国;魏国;魏惠王;人才流失 魏国作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一国,也具备扫平六合、统一宇内的实力。但从魏惠王以后其国力逐渐衰微,终为强秦所灭。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一转变的呢?本文将试从魏国人才流失这一方面做进一步的探讨。 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后,魏国得到了今晋南原晋国的大部分土地。其首位国君魏文侯在位五十年间,尊贤重才,“师卜子夏,友田子方,礼段干木 ”。聚集了一个以自己为核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人才在内的庞大智囊集团。先后任用魏成子、翟黄、李悝为相,乐羊、吴起为将,西门豹为邺 (今河北临漳县西南) 令,在魏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使魏国国力大增,率先成为战国初期最富强的国家。随着魏国的强大以及魏文侯、武侯对外战争中不断取得的胜利,魏国已成为事实上的霸主,以致东方的齐国,也还要依赖魏国的帮助才能成为合法的诸侯。《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田氏迁齐康公于海上后,田和与魏武侯相会,“求为诸侯”。魏武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诸侯,请立齐相田和为诸侯”。周天子许之。可见当时周天子和诸侯都听魏国的意见,各国亦唯魏马首是瞻。 然而到魏惠王时期魏国却“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失去了昔日的霸主地位。失去霸业的魏国为强秦所蚕食“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直至景泯王三年(公元前225年)“秦灌大梁,掳王假,遂灭魏以为为郡”。笔者认为魏从强到弱以致亡这一过程与其流失的几个重要人物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魏国流失的人才。 (一)逼走吴起,弱魏强楚。 魏文侯在位期间任用吴起改革军事制度,创立了“五卒制”,加强了魏国的实力。公元前408年,魏文侯命吴起伐秦。吴起统帅魏军一兴攻下秦国洛水以东的五座城池,在那里设置了西河郡。吴起任西河守,使“秦兵不敢东向”。但好景不长。吴起的才干引起了相国公叔的畏忌,公叔用计谋逼走吴起,吴起遂亡魏至楚。早在吴起任西河守的时候,有一次魏武侯坐船顺黄河南下时吴起曾对他说:“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果不其然被吴起说中了。 吴起到楚国后楚悼王对他的才干非常赏识,立即任命吴起为宛(今河南南阳)守。公元前382年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凡是封君传到第三代就收回其爵禄,废除公族中疏远者的特殊待遇,把一些旧贵族迁移到荒凉的地区;裁汰冗员,节省开支以抚慰士兵;整顿吏治,要求官吏“私不害公”“行义”而不计毁誉,一心为地主政权服务。 吴起变法基本上承袭了李悝在魏国实行的办法。变法沉重打击了楚国的旧贵族,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使楚国迅速强盛。公元前381年,赵国遭到魏国的进攻,求救于楚,楚国派兵攻魏救赵,与魏军“战于州(河南沁阳东南武德镇)西,出梁门,军舍林中(河南新郑县东),马饮于大河。”大败魏军,扭转了长期以来魏攻楚守的局面。 (二)孙膑入齐,魏霸齐代。 魏国损失的另一位重量级人物是孙膑。孙膑与庞涓青年时曾共学兵法于鬼谷子门下。庞涓早于孙膑出师,后至魏国任将军。因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将其诱至魏国加以迫害,借故处以膑刑。后孙膑逃至齐,成为齐统治集团的智囊人物。 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惠王命庞涓率军八万进攻赵国的邯郸,攻势甚猛。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齐相邹忌主张不救,段干明则主张救,说:“不救则不义,且不利”,可以先派兵去攻魏国的襄陵(今河南雎县)以疲惫魏军,待魏军攻下邯郸,再乘魏军筋疲力尽时攻魏救赵。齐威王采纳了段干明的主张。魏军围攻邯郸近一年,于周显王十六年(公元前353年)克邯郸。齐见疲魏的目的已达到,遂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孙膑针对齐魏两军的形势,提出“批亢捣虚”之计,即大军不北上直接救赵,而直捣魏国,“居其街路,冲其方虚”,迫使侵赵魏军“释赵而自救”。而此时田忌、孙膑则率齐军主力在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设伏截击,庞涓率兵赶到,齐军突起一战而克,歼灭魏军,活捉庞涓。这个计谋被后人称之为“围魏救赵”。桂陵之战是魏国由胜转衰的转折点,尽管在桂陵之战后魏惠王凭借文侯奠定的雄厚基业,一度在襄陵打败了齐、宋、卫联军,稍稍挽回了一些颓势,但从此总下坡路时确定无疑了。齐国在桂陵大战之后声威大振,开始取代魏国,成为中原诸侯中最强大的国家。 周显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2年),魏国再次任命庞涓为将,率兵伐韩国。韩向齐求救,齐威王大会群臣商议对策。孙膑认为“夫韩、魏交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