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乡约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
摘 要:我国古代的乡约制度,对后世的社会教化和乡村治理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文章以宋明两代的《吕氏乡约》、《教民榜文》、《南赣乡约》为切入点,从乡约的属性、职能、作用、发展等角度对宋明乡约进行探讨。
关键词:乡约制度;演变;影响
北宋的《吕氏乡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成文乡约,它的诞生对后世的社会教化和乡村治理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明代是乡约的发展鼎盛时期,并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发展了宋代的乡约,使乡约得到大力提倡,让这一民间组织充分发挥其社会教化、救助、法律等职能。
1 乡约的发展
(一) 宋代《吕氏乡约》: 乡约的起源
乡约是宋代地主阶级士大夫阶层在社会变迁面前提出的挽救社会危机的基本建制,它是通过士大夫自发的在乡村建立起开展思想教化的组织机构。陕西蓝田的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兄弟四人于宋神宗熙宁年间首先订立了《吕氏乡约》。
宋代民间在《吕氏乡约》产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民间自发的社会组织。见于吕大钧与其亲友的信中,“今小民有所聚集,犹自推神头、行老之目”,“今庠序则有学规,市井则有行条,村野则有社案,皆其比也,何独至于《乡约》而疑之乎?”可见,《吕氏乡约》并非空穴来风,其产生受到了民间聚会及学规、行条、社案等约法形式的影响。
《吕氏乡约》流传至今,最好的版本当属1916 年南陵徐乃昌影印的宋嘉定本。不仅载有《乡约》、《乡仪》,还有《答伯兄》、《答仲兄》、《答刘平叔》等兄弟间关于乡约的通信和朱熹编辑的部分,给予初读者很大帮助。
《乡约》部分约两千余字,分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大章,每章又分为若干细微的条目。
除了这四章之外,后面还附有罚式、聚会、主事三项条款。
《乡仪》囊括了乡民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各种礼节,有:宾仪、吉仪、嘉仪、凶仪四章。宾仪是针对日常社会交往而言的,所以它的内容最为繁琐,分为:相见之节、长少之名、往还之数、衣冠、刺字、往见进退之节、拜揖、请召、齿位、献酢、道途相遇、献遗、迎劳、饯送共计15条;吉仪包括:祭先、祭旁亲、祭五祀、祷水旱4条;嘉仪包括婚、冠2 条;凶仪包括吊哭、居丧2条。可以说,从内容上讲,《乡仪》实为《乡约》的补充和细化。
《吕氏乡约》制定这一系列条款的最终目的是用封建宗法思想和儒家伦理纲常对乡村社会进行教化,以便在乡村社会中形成以儒家士大夫伦理为主导的社会秩序。它用通俗的语言规定了处理乡党邻里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规定了乡民提高自身素质的行为规范以及日常各种礼俗活动的规范,从而使乡民在社会生活中有了一个共同的标准。它第一次将中国农村历代口耳相传的成训习俗付诸于文字。
总之,《吕氏乡约》把封建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规则,使纲常礼数通过礼仪形式发挥其作用。礼仪成为道德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承担着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等级名分的社会职能。礼仪作为风俗习惯在我们的社会中一直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它以社会群体的习惯心理为基础并通过舆论压力保证其实施,因而具有强大的力量。那么,把道德规范礼仪化就能很大程度地强化道德的社会作用,并使之拥有经久不衰的效力。
(二) 明代的《教民榜文》: 乡约的发展
明太祖朱元璋将此前采取的一系列社会教化措施合编,钦定并颁行了《教民榜文》,其内容涉及基层乡里社会的教化、治安、司法、赋税、兴学等各个方面。它强调以里甲为基础,通过设立里老,结合里社、社学、乡饮、祀神等制度在基层社会推广教化。不仅其宗旨与乡约所要达成的目标一致,而且一些具体的手段也被后来的乡约所采纳。有的学者认为,“它可以视为明朝乡约制度的初立”。可以说《教民榜文》奠定了明代乡约发展的基础。
朱元璋一心想恢复成周之治,希望通过“里设老人,选年高为众所服者,导民之善,平乡里争讼”。这一点在《教民榜文》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它从里老人的选任、里讼的受理、里讼的程序、里老人判决的执行和里老人的法律责任等方面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第一,里老人的选任。“其老人须令本里众人推举,平日公直、人所敬服者三名五名十名,报名在官,令其剖决。……老人理词讼,不问曾朝觐未曾朝觐,但年五十以上,平日在乡有德行、有见知,众所敬服者,俱令剖决事务,辨别是非。有年虽高大,但见识短浅,不能辨别是非者,亦置老人之列,但不剖决事务。”
第二,理讼的范围。《教民榜文》规定“户婚、田土、斗殴、争占、失火、窃盗、骂言、钱债、赌博、擅食田园瓜果等、私宰耕牛、弃毁器物稼穑等、畜产咬杀人、卑幼私擅用财、亵渎神明、子孙违犯教令、师巫邪术、六畜践食禾稼等、均分水利”这十九项民间词讼交给“老人里甲合理词讼”。而且,老人的管辖范围不止于此,“其有奸盗诈伪人命,非十恶非强盗杀人者,本乡本里内自能含忍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