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摄入黄酮潜在危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过度摄入黄酮潜在危害

过度摄入黄酮潜在危害  【摘要】 近来,黄酮类被作为抗癌、抗氧化等多功效物质,日益升温。然而,人们往往忽略了过多的摄食黄酮类物质的潜在危险。尽管黄酮表现出有益健康的效果,但一些研究指出了它们的诱变性和遗传毒性。文章通过DNA 嵌入剂原理来解释过度摄入黄酮类物质的潜在危害。 【关键词】 黄酮类物质; 诱变性; 基因毒性; DNA 嵌入剂   Abstract:Recently, a renewed interest in flavonoids has been fueled by the functional effects ascribed to anticarcinogens and antioxidant and so on. Unfortunately, the potentially toxic effects of excessive flavonoid intake are largely ignored. Despite the apparent beneficial health effects of flavonoids, several studies indicate their mutagenicity and genotoxicity in both bacterial and mammalian experimental systems. This essay explained the potential health impacts of flavonoid intake through DNA intercalators principle.   Key words:Flavonoids; Mutagenicity; Genotoxicity ; DNA intercalators     1952年以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2-phenyl-ehromone)类化合物,目前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芳香环(A环和B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作用连接而成的以2-苯基色原酮为母核的化合物其基本骨架是C6-C3-C6基本结构(见图1)。   天然的生物类黄酮多是其基本结构的衍生物,而且多以糖苷形式存在,除常见的O-糖苷外,还有C-糖苷,因此植物界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生物类黄酮,目前发现的已达五千余种,自然界中许多植物的叶、皮、根和果实中都含有一定量的黄酮类化合物,它们是一类多酚化合物,每个苯环上可连接上取代基,取代基可为羟基、糖基、酚羟基、甲氧基、甲基、异戊烯基等助色官能团。之所以把它们称为黄酮类化合物是因为结构中含有酮基,而且很稳定。黄酮类化合物可细分为黄酮、黄酮醇、异黄酮、黄烷、黄烷醇[1]。8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如图2所示。生物类黄酮具有多种生物活性,配合维生素C在临床上应用已久,近年来随着研究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提高,发现了许多新的种类和生理作用,特别是抗自由基、抗氧化性[2~4]及抗癌、防癌的作用[5,6]。黄酮类化合物已被发现是一种有效的抗癌剂,能抗啮齿动物的皮肤癌,黄酮类化合物也可能抑制人类癌症细胞的诱发和扩散[7],张继红[8]等在探讨三磷酸肌醇 (IP3)和PTEN蛋白变化在三羟异黄酮(genistein)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中发现三羟异黄酮能减少IP3生成,上调PTEN基因表达,诱导肝癌细胞凋亡。这些原因导致对黄酮类物质的摄食量无限制的增大。然而,人们往往忽略了过多的摄食黄酮类物质的潜在危险。   1 黄酮的潜在危害   一些有健康意识的个人开始膳食含高浓度的植物黄酮或黄酮类保健产品,但是不少黄酮产品的生产厂商在广告中时常过分渲染他们的无毒治疗效果,实际上其中大部分是没有经过临床实验校准证实的。即使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富含黄酮类的饮食可能促进健康而且能起到预防年龄带来的某些疾病,但仍然存在关于摄取黄酮必然造成潜在健康危险的摄取量和状况的不确定性。 近年来,国内外对葛根素引起发热(体温多骤然升高38.8~40.6 ℃)[9]、皮疹[10]、急性左心衰[11]及过敏性休克[12]等病例已见报道,葛根素的化学名为4,7-二羟基-8-β-D葡萄糖异黄酮,葛根素致急性溶血反应死亡案例[13]中的葛根素是在正常用法、用量范围内使用下而出现的急性溶血反应,说明葛根素在临床广泛使用的同时,其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逐渐显现。在波丽宝丰胸陷阱这一典型案例[14]中高学敏主任指出葛根中含有的葛根异黄酮和波丽宝产品中本身就有的大豆异黄酮都是植物性的雌激素,不但不具有丰胸功效,而且长期服用还有可能导致女性内分泌紊乱,产生月经周期紊乱、长青春痘等不良反应,严重的还会引起子宫内膜的炎症。还有研究指出摄食高剂量的黄酮类物质可能会使未诞生的胎儿置于险境[15]。在细菌和哺乳动物实验中一些研究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