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双基限时练-岳麓版选修1-.doc

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双基限时练-岳麓版选修1-.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双基限时练-岳麓版选修1-

双基限时练(五)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一、选择题 1.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反映了北魏当时(  ) A.阶级矛盾尖锐 B.民族矛盾尖锐 C.汉族内部矛盾尖锐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解析 通过拓跋贵族“驱夏人为肉篱”可知是民族矛盾尖锐。 答案 B 2.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  ) A.知识丰富 B.诗辞文章写作 C.政治 D.汉族文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的“好读书”“《五经》”“善谈《左》《老》,尤精释义”和“好为文章,诗赋铭颂”可知北魏孝文帝在汉族文化方面造诣颇深,A、B、C三项都不够全面。 答案 D 3.董仲舒认为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下列哪个皇帝设置了相关制度来缓解这个问题(  ) A.汉武帝 B.北魏孝文帝 C.宋太祖 D.明太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为缓解这一问题,抑制兼并,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 答案 B 4.(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反映了孝文帝为迁都洛阳假借南伐之名,说明其对迁都的困难有充分的认识,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5.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这是因为(  ) A.推行均田制 B.实行三长制 C.实行俸禄制度,整顿吏治 D.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解析 通过材料中的“肃明纲纪,赏罚必行”可知是整顿吏治。 答案 C 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制、移风易俗,主要表现在(  ) ①穿汉服、说汉语 ②改姓汉姓,与汉族通婚 ③政权机构设置、官吏名称、礼仪、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 ④重要职位由汉人充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制的内容是为了维护北魏的统治,其内容不包括重要职位由汉人充任。排除含④的选项。 答案 B 7.“(孝文帝改革)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之所以会“海内安之”,主要是因为均田制(  ) ①没有改变地主的原有土地 ②限制了土地兼并 ③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④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均田制作用的理解。均田令规定,官吏可以获得公田,地主的原有土地不变,使统治阶级的利益得到保障,而不准买卖土地、公开授田的规定,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均田制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封建政权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所以“海内安之”,故选B。 答案 B 8.北魏时期铸“太和五铢”钱币,其形制与汉五铢类似。钱文直读,光背,字呈方折,在隶书和篆书之间,又有增笔。这些“太和五铢”钱的铸行在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 A.北方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B.先进文明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 C.孝文帝倾慕并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D.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进程达到了高潮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要求“本质”。从材料中的“形制与汉五铢类似”“在隶书和篆书之间”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学习中原地区先进文明的特点,其本质是封建化,B项正确。 答案 B 9.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衣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 A.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北魏迁都洛阳后,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兴盛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分析理解的能力。从材料中可知,其叙述的是洛阳的繁盛局面,包括“衣冠士族”“礼仪”“衣物”,从“晋宋以来”与“昨至”的比较,可以反映出这是北魏迁都洛阳的影响,故选D。A、B仅是片面的重复材料,C存在知识性错误,故排除。 答案 D 10.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尊儒崇经 B.学习汉族礼乐制度 C.模仿汉族制度 D.学说汉话 解析 本题为图片材料题,通过图片鲜卑人乐俑可知鲜卑人在学习汉族的礼乐制度。 答案 B 11.北魏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