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一-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

高中历史-专题一-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历史-专题一-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案-人民版必修1

学案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标要求]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2.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与君权逐步强化 1.秦始皇确立的“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皇帝”制度具有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特点。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但是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2.汉武帝主持政务后,有意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他频繁更换丞相,还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于是中外朝制度形成。 3.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尚书省下设六部。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还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易混易错] 三省六部制下的制衡不同于现代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三省虽互相制约,但必须听命于皇帝,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这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有着本质区别。 4.宋代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以分散相权。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史称“二府三司”。 [辨析比较] 唐宋最高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在中央官制方面的措施有何异同? (1)相同点:通过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朝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2)不同点:唐朝加强了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宋朝三省六部有名无实;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归纳总结] 汉、唐、宋三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有什么特点? (1)分散宰相权力。(2)增加宰相的人数。(3)在权力上相互牵制。(4)增设相当于宰相的职位。 5.元朝设中书省为行政机构,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 [深度点拨]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具体趋势表现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越来越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小。总趋势是君主专制程度不断提高,这是由君主专制制度的本质所决定的。 深化探究 探究点 三省六部制 材料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做出决定)将上(皇帝),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 思考 (1)三省六部是怎样运作的?有何特点? (2)有人认为唐初的三省六部制是一种“皇权下的民主”,你是如何认识的? 答案 (1)①中书省草拟,上呈皇帝,再交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奉行”,尚书省下设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具体执行。 ②相权被一分为三,三省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职权专一,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2)所谓的“民主”是指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以防止大臣专权,也可以集思广益。并且由于唐太宗借鉴隋亡的教训,善于纳谏,增添了这一制度的“民主色彩”。但由于最终决策权属于皇帝,所以从根本上看,这一制度仍然是君主专制制度,它只是一种“皇权下的民主”。 二、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沿革 (1)秦朝: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的行政机关内,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汉代: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汉武帝设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 (3)发展:唐代御史台;宋朝的提点刑狱司;元朝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等。 2.评价 (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三、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选官 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特点 官位世袭 以官举士 考试选拔 形成 发展 先秦 西汉汉武帝时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 评价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 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但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教材资料解读] “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解读:世官制是官职世袭的制度,这一制度决定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现象,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这一制度主要在战国时期之前实行。 察举制是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举荐的标准主要看德行和才能。这一制度自汉代实行,隋唐时期被科举制所取代。 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这一制度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成熟、衰亡于明清,是一种较之察举制更完备、更合理的选官制度。 [深度点拨] 科举制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any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