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新时期文目和要求1、识
* * 第五章、新时期文学 ??? 目的和要求: ?????? 1、识记“第四次文代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及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新 思潮” 等的慨念和内 涵。 ? 2、了解新时期文学的特点 ? ? 3、了解新时期的诗歌、小说、散文、话剧的创作 及作家作品 ??? ?4、 作品分析 ?? ??三、 教学过程 (一) 1、第四次文代会:全称“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1979年10月30至11月6日在北京召开。大会旨在进一步解放文艺生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更好地为“四化”服务。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致祝辞,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决定祖国命运的千秋大业,文艺在其中应该在“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等方面负担重要责任;“应当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要继续坚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付论”。周扬作了题为《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的报告。大会总结了建国30年来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第四 次文代会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新的共识,起到了解放思想、解放文艺生产力的作用,是我国文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2、“伤痕文学”:当代重要的文学潮流。1977年末至1979年间,以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滥觞,文坛上涌现出一批直面人生苦难,对十年“文革”浩劫进行血泪控诉,揭露极“左”路线给人们精神上的内伤的作品,形成一股潮流,被称之为“伤痕文学”。代表作品有卢新华的《伤痕》。刘新武的《班主任》、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陈国 凯的《代价》,苏叔阳的《丹心谱》、贺国甫的《于无声处》,巴金的《怀念萧珊》。 ??3、 “反思文学”:当代文学潮流。在“伤痕文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恢复了新时期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试图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观察和思考过去的教训,对过去的历史进行再认识、再评价,扩展和深化了文学的历史内容,在题材开拓、思想主题深化、人物塑造和艺术表现方面都取得较突出成绩。代表性作品有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贤亮的《灵与肉》等小说。 4、“改革文学”:当代文学潮流。70年代末开始,以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为先声,出现了大批反映我国建设四化过程中面临的困难、问题和阻力的小说,这些作品及时而敏锐地触及改革事业中的实现问题,塑造了一批建设开拓者的新形象,表现了 改革的艰难和希望,反映了我国历史转折期纷纭的社会生活。代表性作品有蒋子龙的改革系列小说,以及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水运宪的《祸起萧墙》等小说。 5、“新诗潮”:当代诗歌的一种潮流。70年代末80年代初活跃于诗坛,其诗作被称为“朦胧诗”,在当时引起过广泛的论争。在表现手法上主要有以下特点:思想倾向上注重主观抒情,追求自我价值,具有代表倾向;艺术表现上注重写意,不主张直接表达思想感情,而是多用暗示获得某种象征效果,尤其注意用新奇的意想来含蓄曲折地表达思想感情,因此诗作内涵大多丰富多义,带有某种朦胧色调。代表诗人有舒婷、江河等。 (二)、新时期的诗歌创作 1、1、新时期诗歌创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题材走向多样,表现形式上不断探索创新,涌现了一批思想感情和艺术形式俱佳的优秀诗作;先后出现的“复出的诗人”、“朦胧诗”、“后新诗潮”和“新乡土诗”等重要的创作群体。 (1)“复出的诗人”: a: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的诗人,如艾青、公刘、白 桦、流沙河、邵燕祥等。 b:有1955年受“胡风反革命集团”案株连的诗人,如绿原、牛汉、冀仿、曾卓、彭燕郊等。 C:也有因偏狭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氛围而被迫离开诗坛的诗人,如蔡其矫、辛笛、郑敏、陈敬容、唐等。 在70年代后期,他们重新走上诗坛,纷纷把自己历经坎坷的感受投射到“归来”之后的创作中,表现出不少共同的倾向,如“归来”的中心主题,“自叙传”色彩,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色彩等。代表作有《鱼化石》、《盆景》(艾青),《重读〈圣经〉》(绿原),《哎,大森林》(公刘),《假如生活重新开头》(邵燕祥),《故园六咏》(流沙河),《玉华洞》(蔡其矫),《悬崖边的树》(曾卓)等,这些诗或记述苦难的历程,或抒发“归来”的喜悦,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既闪烁着信念不灭的火花,又凝聚着历史的沧桑,表现了诗歌实现主义精神的发展与深化。 (2)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一批新人在诗坛崛起。他们不满足于旧的诗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基于VISSIM的城市道路交叉口自适应信号控制仿真技术研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论文.docx VIP
- 专题05 名著导读【备考2025】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全国版(含答案).docx VIP
- (完整版)交管12123学法减分考试题库及答案.docx
- 群建阀门公司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doc VIP
- GA_T 1343-2016防暴升降式阻车路障.pdf
-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数字素养教育实践模式创新路径.docx VIP
- 200个句子涵盖了高中英语4500词汇[宝典].doc
- 体育馆会堂网架提升专项施工方案.doc
- 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的优势及运用对策.pptx VIP
- 2020年2月四川省喜德县医院系统(卫生类)招聘考试《医学基础知识》试卷及答案.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