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动机原理第四章节2007
发动机原理 (四)燃烧室壁面淬熄作用 原因:接近缸壁的一层气体受冷和碰壁使得链反应中断。 影响因素: ①当a=1左右,熄火厚度最小,混合气加浓或减稀,此厚度均增加; ②负荷减小时,熄火厚度显著增加; ③燃烧室温度、压力提高,气缸紊流加强,熄火厚度均减小。 危害:存在大量未燃烧的烃,排气中HC。 解决措施:尽量减小熄火厚度及燃烧室的面容比 A/V,以降低汽油机的 HC排出量。 §4-2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 预混合 空燃比在理论空燃比附近 油量的调节是靠调节进气量进行的(量调节) §4-2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 汽油机混合气形成的方式主要有两类: 化油器式 汽油喷射式 它们都属于在气缸外部形成混合气,依靠控制节流阀开闭来调节混合气数量的。 §4-2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 一、化油器式混合气形成 1、机理 空气流过一定截面时由于速度的增加(动能增加)会产生真空(势能下降)从而将燃油吸出并与流动的空气混合、蒸发形成均质混合气。 2、两个真空度 喉口真空度(Pn,环境压力与喉口处的压力之差)和进气管真空度(Pa,环境压力与进气压力之差)随负荷(节气门开度、每循环进气量、pme、Pe‘n=C’)的变化规律。如下图所示。 §4-2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 化油器供油的原理 §4-2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 3、简单化油器特性 由于随负荷的增加,供油量的增加大于进气量的增加,使得空燃比随负荷逐渐减小(过量空气系数减小)混合气过浓。 §4-2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 4、理想空燃比特性(理想化油器特性) 在进行供油系与汽油机配合试验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可供调试的依据,即所谓理想空燃比特性。 理想空燃比特性就是在满足最佳性能要求的情况下,混合气成分随负荷(或充气流量)的变化关系。 汽油机在各种转速下以全负荷运行,即节气门全开时,应向气缸提供适当加浓的功率混合气A/F=12-14。 汽油机按中等负荷运行,即在节气门部分开度时,应有最好的经济性,适宜使用较稀的经济混合气。如图示,理想混合气随负荷增加而逐渐变稀,小负荷范围内变化较陡,随负荷加大变化渐趋平缓,负荷超过50%以后,空燃比变化不大,这时,A/F=17左右。 当汽油机在怠速时,节气门接近全闭,为了抵销废气对新鲜充量稀释的影响,保证稳定运转,需要提供更浓的混合气,A/F=10~12.4 §4-2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 §4-2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 4、匹配试验 燃料调整特性:在一定节气门开度、一定转速和最佳点火提前角下,发动机功率和燃油消耗率随燃料消耗量(或过量空气系数a)而变化的曲线。 §4-2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 二、汽油喷射式混合气的形成 (一)系统简介 电控汽油喷射系统(Electronic Fuel Injection)是汽油机综合控制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部分。系统的基本构成见图4-35。 ①空气系统:计量并控制燃烧所必要的空气量。 ②燃料系统;由电动汽油泵向各缸喷嘴及起动喷嘴压送具有一定压力的燃油。 ③控制系统:根据信号决定合适的喷射时间并使喷嘴动作。 §4-2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 §4-2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 §4-2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 §4-2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 §4-3 燃烧室 §4-3 燃烧室 §4-3 燃烧室 §4-3 燃烧室 §4-3 燃烧室 作业: 何谓汽油机爆震?对发动机有何危害? 在P—φ图上画出汽油机正常燃烧,爆震燃烧和早燃的示功图,并简要说明它们的区别? 用示功图说明汽油机点火提前角过大、过小,对燃烧过程和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何谓汽油机表面点火?与汽油机爆震有何不同? 汽油机燃烧过程一般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汽油机燃烧室组织适当的紊流运动的作用有哪些? §4-3 燃烧室 燃烧室结构 二、典型燃烧室分析 1、浴盆形燃烧室 燃烧室形状像一个椭圆形浴盆,高度一致,宽度允许略超出气缸范围,以加大气门直径。 要求气门头部外径与燃烧室壁面之间保持6~8mm的距离,避免壁面对气流的遮蔽作用,故气门大小受到限制。有一定的挤气面积。 2、楔形燃烧室 燃烧室较紧凑,A/V较小,火焰传播距离较短; 挤气面积大,末端混合气冷却作用较强,故可达9.5~10.5;燃烧速度初期大,压升率较高,工作粗暴,NOx ↑。挤气面积内的熄火现象,废气中HC ↑ ,故须控制挤气面积。 气门倾斜布置(6~30o),气门直径较大,气道转弯小,充气效率好。经济性、动力性好。 火花塞在楔形高处,扫除火花塞附近的废气性好,低速、低负荷性能稳定。 由于楔形燃烧室进、排气门只能单行排列,采用多气门机构困难,故近年来高性能轿车汽油机上较少应用。 三、采用均质稀混合气的燃烧室 常现汽油机,特别是用三元催化反应器的汽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华北电力大学热能工程专业过程参数检测和仪表经典课件第1章节 绪论.ppt
- 华南农大高数第6章节 行列式和矩阵1.ppt
- 华中科技大学微波第二章节.ppt
- 华工概率论第2章节.ppt
- 华师大九上第22章节二次根式期末复习.ppt
- 华电 现代控制理论 第三章节.ppt
- 华电自动控制理论课件第六章节.ppt
- 华科王敏老师自控教案第四章节.ppt
- 华科数理方程课件第4章节.ppt
- 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第二章节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ppt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工业机器人技术(安装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软件技术(前端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安全运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车辆鉴定与评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石油炼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环境监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