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京剧韵白声调单音及两字组实验分析
29
京剧韵白声调单字音及两字组实验分析
许 征
0.引言
0.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范围是京剧韵白“声韵调”之中的“调”,不涉及“声”
与“韵”。调是指声调,不包含语调的成份。研究的内容包括单字调和声
调格局,两字组连读调。
0.2 调查对象
京剧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本文选取生中的老生、旦中的正
旦(又称青衣)和老旦、净中的正净(又称铜锤花脸、黑头)作为调查
对象。因为老生、正旦、老旦、正净的念白全用韵白,所以适合本实验
研究。
0.3 主要术语解释
京剧韵白:京剧念白大体分为三种,即韵白、京白和怯口。“京白”
接近于北京自然语言形态,但比自然语言更讲究韵律、节奏,具有朗诵
的特点。主要为部分丑、花旦、泼辣旦和娃娃生等脚色使用。“怯口”是
指为突出某些剧中人的籍贯或渲染故事发生地的地方色彩所使用的方
言,也称“方言白”,如苏州白(简称苏白)、四川白(简称川白)、山西
白、天津白等即是。韵白是京剧念白的主要形式,它是根据徽调(徽剧
前身)、楚调(汉剧前身)、昆曲等地方剧种的语言声调,并融入北京话
的声调而形成的、颇具韵律性、节奏性和一定音乐性的特殊的舞台念白。
老生、小生、武生、正旦、老旦、正净、方巾丑等脚色大都使用这种念
白方式。
1.前人研究简况
早在京剧形成初期,一位署名观剧道人的人在他所创作的《极乐世
界》自序中提到:二黄(京剧的初名)舞台讲究“楚音”。从行文中可知
30 许 征
所谓“楚音” 是指湖北方音。(1840)这篇自序不是关于京剧语音的专
论,所以没有作进一步阐述,但已涉及到京剧语音问题,可看作是京剧
语音研究之滥觞。
1930 年代,齐如山先生在 〈论戏剧之中州韵有统一语言之能力宜竭
力保存之〉一文中认为,“中州韵”是皮黄(京剧早期之名)念白的正音,
而不宜用“土音”。他对中州韵的解释是:“盖欲攻至九洲,豫州居中,
与七州交界,故名中州。所谓中州韵者,盖官音也。”(1932)但中州韵
到底是怎样的语音,未做具体描述。其实齐如山提出皮黄以中州韵为正
音的初衷是利用戏曲语音来规范、统一和普及中国语言,并没有找出京
剧韵白的声调系统和规律。
几乎与齐如山同时,张伯驹先生发表 〈乱弹音韵辑要〉数篇,并与
余叔岩联名印成一书。该书为京剧的第一本韵书,旨在指导演唱。该书
将京剧韵分为“十三辙”,字分尖团,调分阴、阳、上、去、入。但也没
有对调值进行描述,只是用文字标示调类。
首先明确论述京剧韵白调类,并加以标示的是《戏学全书》(许志豪、
凌善清,1926 ),该书第二章《生角部·老生·念白》一节采用“四角点
声”法进行标调。这对京剧韵白声调研究无疑是一个进步,但因受其使
用的标调法的制约,所以未能描绘出京剧老生韵白的调值。
较早使用赵元任的“五度值”标调法为京剧韵白记录调值的是罗常
培。他在 〈京剧中的几个音韵问题〉一文中,将京剧字音调值描写为:
阴平 35 ,阳平 51 ,上声 55 ,去声214 ;其根据是杜颖陶对“北剧”声调
的文字描述:
京音大鼓八角鼓各种调子采用北平的四声,至于昆曲皮黄则不
然。其阴平仿佛北平的阳平,阳平却仿佛北平的去声(有时尾音
一挑,好像北平的上声),上声却仿佛北平的阴平,去声则绝类
北平上声。1
罗常培据此以“五度值”标调法标出了京剧韵白的四声调值,但他认为
杜颖陶的上述描述“还得经过精密的审核,我们才能接受,所以在这里
只能存而不论,留待以后研究”。这说明罗先生确实治学严谨,同时也说
明罗先生对描述结果并没有充分的信心,有待做进一步研究。
至此之后,姜可瑜、徐慕云、黄家衡、杨振淇等人也都使用“五度
京剧韵白声调单字音及两字组实验分析 31
值”为京剧韵白声调标调值。如表一:
(表一)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杜颖陶,罗常培 35 51 5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