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上网弊大于利例子.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生上网弊大于利例子

PAGE        PAGE 18      反方准备的资料:小学生上网弊大于利    1)网上安全问题。如网上欺诈,不少的命案与上网有关…… ②形形式式的信息污染,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 ③垃圾文化,暴力思想太多。 ④小学生在网吧上网,无人监督,极少会用网络学习。 一辩: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刚才对方辩友津津乐道地谈网上教育,但网上教育不过是商家的夸大其词的炒作罢了。不仅在中国,即使在美国权威杂志《今日美国》的调查表明: 86% 被调查的老师、图书管理员以及电脑管理人员相信,孩子们使用因特网不会提高他们的课堂成绩。 刚才对方辩友滔滔不绝,无非是向在座各位展示了网络在信息交流方面的快捷性和方便性。但我奉劝对方辩友,对小学生上网可不要雾里看花,我愿借对方一双慧眼,把网络的利弊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从量上说,目前网络有三个难以解决的问     2)题:第一类是网上安全问题,主要是指黑客、病毒和网上欺诈等;第二类是指传播色情暴力和仇恨的不良信息;第三类是形形色色的信息污染和垃圾,就在对方辩友慷慨激昂的四分钟陈词里,全球主要网站已经被黑客入侵了近 200 次,全球互联计算机可能已经被最新病毒感染了 170 万台次……现实中,小学生上网已带来了诸多危害。 其一,据一项调查显示,不少的中学生成了小“网虫”,沉湎于网上,将 90% 的时间用到网络游戏上,做了网络的俘虏,为网络所累。痴迷于“网吧”“聊天室“不能自拔,不仅耽误了学习,甚至犯罪,据《广州日报》报道,一名 15 岁的学生为了”随心所欲“地上网玩网络游戏,竟然杀害了自己的表姐,以达到占有她电脑的目的。 其二,小学生极易沉浸到网络的虚拟化生活空间中,一旦回到现实社会就产生一种孤独感,患上“网络疏离症“,成天高唱:网络是我家,我的眼里只有它。这样对心理造成    3)严重损害。同时在生理上,小学生正处于快速发育时间,但是他们一上网就是四五个小时,不仅眼睛超负荷运转,危害视力;也使得脊椎变形,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所以,网络的这么多弊端与网络在信息交流方面的快捷性、方便性这一利相比,难道不是弊大于利吗?    其次,从质上说,我们今天讨论的特定主体是小学生,他们是特殊的群体,他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求知欲望极其强烈,但他们在生理、心理上还未成熟,对待新事物缺乏辩别是非的能力,自制力差。这些固有的特征,与网络固有的问题,在本质上就构成了小学生与上网之间固有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所经现实迫使国家机关颁布关于网络管理的专项法律,但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无疆域特征也导致了法律难以奏效。正如尼葛洛庞蒂所指出的,4)在网络世界里,人类社会现存的法律,就好像一条条“在甲板上叭嗒叭嗒拼命喘气的鱼”。所以,在目前及可预见的将来,网络的种种弊端仍然存在,也许将来某年某月某日,网络将成为一方净土。但一万年太久,我们只争朝夕,现实是:网络已经对中学生的身心构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同学们,面对我们的伙伴自投罗“网”,而一“网”情深,为避免“网”事不堪回首,我们呼吁该下网时就下网,清清爽爽好时光。   二辩:各位评委、各位同学,大家好!原来对方辩友说上网可以查资料,但是小学生上网就是查资料吗?同时对方把“上网”等同于“网上教育”这不明摆着偷换命题吗?那么你对许多中学生网上聊天、搜寻色情信息,作何解释呢?这就是所谓的“教育”吗?    下面我将系统地陈述小学生上网所造成的种种弊端:       5)第一, 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经常上网获取那些零散和不系统的知识,不但不会提高中学生的能力,反而会比以往退化,而且还有不少中学生,因为无法处理过量的信息而患上“信息焦虑”等精神病。此外,据英国的米德赛克斯大学的蒂姆莱贝教授统计,网上非学习信息有 47% 与色情暴力有关,一量学生接触到这些信息,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第二, 由于网络对小学生具有无限吸引力,所以导致很大一部分小学生沉溺于网络,从而患上“网络上瘾症”“网络疏离症”等新型的精神性疾病,这些网虫们不要家人不要同学,脱离现实生活,完全是一群有着程序化思维的类机器人。            6)第三, 网络传播诱发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由于网上传播的大多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信息为主,这往往与接触这些信息的中学生脑中积淀的中国文化产生冲击,严重的会形成另一种殖民主义。 20  第四, 网络语言的大量使用弱化小学生的民族文化素质。网络系统以英语的使用率和内容为最多,分别为 84% 和 90% ,网上的错别字、病句随处可见,小学生长期与这种语言环境接触,不能不令人担忧。 我提醒对方辩友不要对大量事实听而不闻。   盘问阶段:     7)三辩:刚才对方辩友举了我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