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18个必考文言虚词).pptVIP

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18个必考文言虚词).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18个必考文言虚词)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 ——天下做父辈的归依了他(文王),他们的子辈会往哪儿去呢? ⑵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译为“哪里”“什么”等。 3.作副词 ①则将焉用彼相矣? ②姜氏欲之,焉辟害? 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用在动词前,表询问或反问,和“安”相当。可译为“哪里”、“怎么”、“怎”。 4.作助词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①或师焉,或否焉……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⑴作句末语气词,表陈述、疑问或反诘语气,可译为“了、啊、呢”等。 ⑵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不译。 ⑶作形容词、副词、名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或不译。 索引 1.句末语气词 ①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③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④谁得而族灭也?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 2.句中语气词,表停顿,不译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表判断 表陈述或解释 表感叹 表疑问或反诘 表祈使、命令 十一、也 ★★ (未考) 索引 1.作介词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②吾今以此书与汝别矣 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 。  ⑴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方式。 译为:“拿”、“用”、“把”。 ⑵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凭着、凭借。 十二、以 ★★★★★ ①(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五人墓碑记》)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 ④奉宣室以何年?(在) ⑶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与“与”相同。   可译为:与、跟、同、对、和(带领、率领) ⑷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以促织富。 ③而吾以捕蛇独存。   ④仆以口语遭此横祸 ①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 ⑸在单句中,与名词或代词等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表示原因。译为:因,因为,由于。 ⑹表示论事的标准或行为的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用(凭)…的身份、按(以)…(论) ⑺“以”与方位名词“上、下、前、后、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或数量等,用法及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 2.作连词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 ①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报任安》 ②作《师说》以贻之 ⑴表示并列。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或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不译。 ⑵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而”“来”“用来”等。 ①樊哙侧其盾以撞。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②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 ②古人之观于山川、草木……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⑶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不译。 ⑷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地”、“着”,或不译。 ⑸表示因果关系,放在复句中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骥一日千里,车轻也;以重载,则不能数里。(《吕氏春秋》) ①生以辱,不如死以荣。(《曾子制言》) ②戎众以无义。(《公羊传》) 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②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⑻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译为“以致、从而”。 ⑹表示假设关系,用在复句前一分句开头。可译为“如果”“假如” 。 ⑺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可是”等。 4.固定结构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①是以肠一日而九廻。《报任安书》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以为】认为是,把……当作(看作)。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3.作副词(相当于“已”,译为“已经、已”)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索引 1.作介词 ①我欲因之梦吴越。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③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①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廉颇》 ②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史记·伍子胥列传》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⑴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凭借。译为:依照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