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_第五章节不同犯罪类型的心理学分析.ppt

犯罪心理学_第五章节不同犯罪类型的心理学分析.ppt

  1. 1、本文档共8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犯罪心理学_第五章节不同犯罪类型的心理学分析

第五章 不同犯罪类型 的心理学分析 1 过失犯罪心理分析 2 财产犯罪心理分析 3 暴力犯罪心理分析 4 性犯罪心理分析 1 过失犯罪心理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 过失犯罪的概念与类型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心理和行为上的异同 影响过失犯罪的主体内、外诸因素 过失犯罪的心理机制 过失犯罪的动机问题 故意犯罪 过失犯罪 故意犯罪 概念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的犯罪。 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 概念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故意犯罪。 案例 某甲想杀死某乙,用刀刺向某乙的心口,某甲明知这种行为必然导致某乙死亡,但某甲仍希望这种结果发生。某甲的这种行为就是直接故意杀人罪。 间接故意 概念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行为发生。 案例 某甲欲毒杀其妻某乙,在其饭碗中投毒,某甲明知其妻在吃饭时可能会喂孩子吃饭而毒死孩子,但某甲毒杀其妻心切,放任可能毒死其孩子的结果发生。对于某乙,某甲是直接故意犯罪,而对于孩子,某甲则是间接故意犯罪。 案例 工人孙某休假回村,一日主动携带邻居6岁小孩进入村旁林深路险、豺狼出没的山林中狩猎玩。走入森林约5公里的时候,两人失散。孙某继续独自狩猎,之后既不寻找小孩,也没返村告知小孩家人, 便径直回县城工作单位,4日后,林中发现被野兽咬伤致死的小孩尸体。 试分析孙某的心理? 孙某明知自己对小孩不寻找、不报失的行为可能会导致小孩被野兽咬死的结果,但却放任其发生,属于间接“故意杀人。 1.1 过失犯罪概述 过失犯罪概念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 两种过失 疏忽大意过失 行为人对其行为的危害结果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 过于自信过失 行为人对行为的结果虽有预见,由于过于自信而仍实施该行为。 案例 张某、王某、纪某三人均系油漆工。1989年7月9日为某工厂车间地板刷油漆,中午休息时,张某说这油漆是否能燃烧,纪某说我去试试,说完纪某便用火柴去点。结果引燃了油漆,将车间烧毁。 纪某对车间烧毁的心理态度是? 疏忽大意过失 1.2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异同 相同点: 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皆受犯罪心理的支配; 具有罪过。 差异   (1)心理结构的形式和内容不同 (2)心理状态不同 过失犯罪:对结果发生持否定态度,对已经发生的 危害结果,多数人态度是后悔和反省。 故意犯罪:追求犯罪结果的发生。 (3)心理机制不同 1.3 过失犯罪的心理原因 三个层次 心理品质层次 骄傲逞能、判断错误、不负责任、玩忽职守、官僚主义、特权思想、自私自利等。 动机与意志层次 主观与客观相背离、相脱节; 个人获利的不良动机。 心理状态层次 疏忽大意、过于自信的心理状态。 1.4过失犯罪的心理结构 概念 行为人在非故意的心理状态下,促使其采取过失行为,并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多种消极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1.4.1过失犯罪心理结构模式图 1.5影响过失犯罪的因素 1.5.1 影响过失犯罪的主体外因素 情境因素 自然方面 自然灾害 意外事故 危险工作情境 社会方面:挫折、变故、纠纷 舆论因素 群体舆论 社会舆论 工具因素 使用熟练工具 使用陈旧工具 使用高科技工具 过失犯罪的被害人因素 1.5.2 影响过失犯罪的主体因素 生理因素 疲劳 麻醉与醉酒 生物节律 年龄与性别 上海市统计,企业因事故而死亡的工人当中,30岁以下占63.4%。 技术不熟练;容易冲动;好胜心强,自以为是。 男性过失犯罪者人数较多。 躯体机能缺陷 心理因素 态度:不负责任、对抗、傲慢固执、自私 思维与认知 注意 情绪 性格与气质 智能与经验 记忆 无意识因素 行为因素 技能与熟练 习惯 1.6 过失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1.6.1 疏忽大意过失犯罪 应当预见和能够预见 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实施错误决策和行为  1.6.2 过于自信过失犯罪 已经预见 轻信可以避免 实施错误决策和行为 1.7 过失犯罪的动机 1、贪利   2、报复   3、不负责任  4、自我显示    5、游戏 6、做好事 2 财产犯罪心理分析 2.1 盗窃犯罪心理分析 2.2 诈骗犯罪心理分析 2003年9月,江门市某区入室盗窃案发案呈现反弹势头。2003年10月5日,杨先生门被撬,珍藏在家中的12只名贵手表以及白金项链、玉石吊坠、玉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tuorn037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